陈健瑜
近日,笔者和几个已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学生聊天,他们都谈到了对班上孩子的批评教育的问题。在当前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批评教育孩子时非常谨慎,担心被校方批评,被家长投诉,为了息事宁人,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中明显的、严重的错误,也不敢严肃对待。笔者认为,批评教育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教师要拿捏好尺度,一碗水端平,求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各方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发挥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客观与真实。批评,简单地说就是矫正,而矫正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否则,将收获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要求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学生就是不说话。这位老师让学生朝前看,并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了黑板。”这时,这位老师说:“对,你的前途就像这黑板一样黑!”这位老师的批评教育偏离了客观与真实的轨道,掺入了其个人不良情绪,其后果是极大地伤害了这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如果这位老师拿捏好客观与真实的尺度,尊重学生性格内向、不善发言的事实,其教育效果一定会大有不同。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应当遵循平等与尊重原则。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平等与尊重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见解,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融入到学生中去,积极主动地与他们交朋友,相互接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教师不是外人,而是完全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才不会抵触。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客观与真实”是基础和前提,“平等与尊重”是防止错误的扩展与蔓延、实现有效“矫正”的润滑剂,拿捏好这两个尺度,批评教育学生才不会产生偏移。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