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墓里,住了二三十个农民工。原本阴暗潮湿的古墓,被这群人用作仓库和住房,成了一座临时庇护所。他们曾被劝离,也曾多次“搬家”,但基本还是在广场、公园、地铁站这些地方辗转腾挪。(4月10日《新京报》)
与武侠小说里神秘浪漫的“古墓派”相比,“漂在古墓里的农民工”有着令人痛心的境遇。“没法讲究只能将就”的他们,将古墓当成了临时的庇护场所,蜗居在古墓一角的他们也渴望找到一份稳固的工作,也渴望生活里多一些阳光与希望。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在带给我们巨大福利的同时,它卷起的灰尘也遮掩了一些弱势者的身影,它隆隆的声响也覆盖了一些弱势者的叹息。古墓作为文物显然需要保护,但如何改善这些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更关乎民生。面对“漂在古墓里的农民工”,当地的社区和公共部门并没有生硬、冰冷地驱逐,而是对他们“温柔相待”。只不过,“输血式帮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农民工的生存生态,“穷到连鬼都不怕了”的他们,居住条件只是多元利益诉求的一个方面。
与那些留守在乡村的贫困人口相比,这些在市场中机会和待遇都不够好的农民工,也需要饱含制度善意和人文关怀的“弱势补偿”。从乡村流动到城市,农民工从原有的熟悉社会网络中“脱嵌”,意味着他们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从头开始,重新嵌入新的社会网络。可是,少数农民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城市里成为孤立的社会原子,“脱嵌容易入嵌难”。由于缺乏信息、技术和资源,这些不怕吃苦的农民工不时会面临着“无活可干”的困境。他们每天都在期盼着前来招工的老板,每天都在承受着紧张与焦虑,“漂在古墓里的农民工”不能被粗暴地污名化,而是要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
“一个城市是否体面,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也不在于精英群体生活得有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那些打打零工、做做杂活、想凭借自己的努力生活得好一点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同样不可或缺。只有让他们“有活干,有事做,有钱挣”,缺乏居住品质的“临时庇护所”才不会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杨朝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