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教龄津贴”背后的问题
2019-02-22 09:42:05 来源:新华社

教育部近日在其官网公开了相关答复。

“10元教龄津贴”背后的问题
新华社

余明辉

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1235号“关于进一步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的建议”,教育部近日在其官网公开了相关答复。其中,对于“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的建议,教育部称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接下来“将继续努力争取”,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澎湃新闻2月21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85年,为提升教师待遇,国家出台政策实行教龄津贴,按照教龄长短,津贴标准分3元、5元、7元、10元四档。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这一标准已经34年没有变化,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促进日渐式微,乃至聊胜于无。

就此而言,此次国家教育部针对全国人大代表提案明确表示这一制度对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意义,并明确接下来“将继续努力争取”,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信号,值得肯定和期许。

具体到教师“教龄津贴”长期处于低水平而言,作为广大教师的直接主管部门,教育部等的确有责任有义务回复包括人大代表等在内的建议和质疑,也有责任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这一教师工资、福利项目的真正与时俱进优化和增长。

更关键的是,包括人大代表等建议或吐槽“教龄津贴”标准低、长期不变,根本上可能并不是一定要紧咬“教龄津贴”不放,而是希望有关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教师工资等待遇,改变教师工资水平这一现状。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工资水平达到足够和一定高度,教师等也就不会太在意“教龄津贴”。然而遗憾的是,不管是从我国的《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规定看,还是近些年包括教育部、地方政府等表态看,都明确教师工资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

一言以蔽之,人大代表表面上关注的是“教龄津贴”的高低,实则本质上关注的还是教师整体工资福利水平与实际需求和规定还有不小差距。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并以此为镜鉴,切实有效行动起来、协同努力,而不仅止于“教龄津贴”本身打转,抓紧完善、优化、提升包括“教龄津贴”在内的各项教师福利待遇,让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从纸面、口头真正落到现实,切切实实变成尊师重教的大红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