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学生手机的粗暴教育不可取
2019-01-09 10:16:41 来源:阳江日报

近日,一名高二学生通过网络爆料,称班主任两学期砸了学生22部手机,并且还配上一段老师课堂上砸手机的视频。记者了解,该班部分学生上课、就寝时耍手机情况严重,从上学期末至现在,该班共有18名学生的手机被砸,而班主任砸了4部(包括一部模型机),其余是学生家长及学生自己砸。涉事的绵阳安州中学表示,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班主任的做法有些不妥。(1月8日《成都商报》)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本是所有中小学校的课堂纪律规定,同时也是契合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精神的管理举措。但相对于课前集中收缴或将手机调...

砸学生手机的粗暴教育不可取
阳江日报

近日,一名高二学生通过网络爆料,称班主任两学期砸了学生22部手机,并且还配上一段老师课堂上砸手机的视频。记者了解,该班部分学生上课、就寝时耍手机情况严重,从上学期末至现在,该班共有18名学生的手机被砸,而班主任砸了4部(包括一部模型机),其余是学生家长及学生自己砸。涉事的绵阳安州中学表示,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班主任的做法有些不妥。(1月8日《成都商报》)

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本是所有中小学校的课堂纪律规定,同时也是契合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精神的管理举措。但相对于课前集中收缴或将手机调至静音等的管控方法,由老师、家长或学生当众砸毁违规学生手机的处罚行为,的确有些简单粗暴。也许老师此举不无“为学生好”的善意初衷,但个中的管理方法欠妥,仍需涉事老师和教育同行认真反思。

可以推测,老师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砸毁学生手机的举动,但怒砸手机终归不是一名教师的体面行为,“粗暴”教育的背后其实也暴露了涉事老师的管理乏术。学生手机毕竟是个人私有财产,砸毁手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侵害到了学生的私人财产权。

据涉事老师称,砸手机主要是为了“敲山震虎”“震慑学生”。但这种“震慑”效果恐怕只能奏效于一时,难以持久。毕竟砸毁本无原罪的手机并未触及到问题本质和学生灵魂。就连涉事老师自己也承认“砸手机开始后,玩手机情况整体有所下降,但依然严重”。上课玩手机折射出学生自控能力的缺失,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老师怒砸手机的行为却意外地获得了相关家长的力挺,他们直呼“砸得好”!有家长表示之所以支持,是要“断了孩子的念想”。其实,无论是老师希冀的“震慑”效应,还是家长期盼的“断了念想”,都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外科”式手段。这种“堵”的做法,并未真正从源头上提升学生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近乎于“人手一机”的互联网时代,“人有我无”的缺失感还会激发学生再买一部手机。

其实,老师砸学生手机的事件并非个例,围观此类现象,除了引发如何执行纪律、如何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论”之外,实际上也再次触及到了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老问题。平心而论,在手机早已成为电子信息时代公民标配的当下,一味将中小学生与手机、网络割裂开来,既不现实,也缺乏人性。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疏堵并举、放管结合。诚如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专家杨海宇所言,用粗暴方式禁止学生用手机,无助于消除孩子对于信息世界的渴求与接触,避免孩子成为手机的俘虏才是最重要的。

高中生已具一定的辨别能力,学校可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一起讨论对手机使用的利弊管控,建立师生共同协商遵守的手机使用规则,亦或是开设手机和网络的专门课堂,传播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家长也需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引导孩子避免成为手机的俘虏。

张玉胜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