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让座的困境 亟需作出改变
2018-09-14 10:40:34 来源:阳江日报

最近,新生入学报到,笔者的一名学生向我讲述了他在动车上的遭遇:他上车后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一位老人坐了。这位老人的亲人请求能否挤一挤,他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因为他赶了半天的路,也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老人的亲人对学生冷嘲热讽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没教养。”学生委屈地表示:“坐自己的位置,有错吗?”明明自己是花钱买的票,怎么不让座就被人这么指责。“被让座”是在公共生活空间中道德行动“被规范”的一个案例,让座规范无法通过个体自律、自觉的道德行动得到确立,相对于个体出自主体能动性的道德行动,自律的规范不应被一种“...

被让座的困境 亟需作出改变
阳江日报

最近,新生入学报到,笔者的一名学生向我讲述了他在动车上的遭遇:他上车后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一位老人坐了。这位老人的亲人请求能否挤一挤,他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因为他赶了半天的路,也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老人的亲人对学生冷嘲热讽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没教养。”学生委屈地表示:“坐自己的位置,有错吗?”明明自己是花钱买的票,怎么不让座就被人这么指责。“被让座”是在公共生活空间中道德行动“被规范”的一个案例,让座规范无法通过个体自律、自觉的道德行动得到确立,相对于个体出自主体能动性的道德行动,自律的规范不应被一种“他律”强制。

“被让座”的存在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对于行动个体而言是一种无奈的规范行动,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规范”的被动形态,虽然是一种不被行动者认同的道德规范的方式,但是它却真实存在着。“被让座”背后,是人们对客观道德的不认同,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处于优势的一方用自己认同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另一方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老人亲人和大学生都认同“让座”这一基本道德行为,所不同的是,老人亲人认同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年轻人都应该给老人让座,而大学生认同的则是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年轻人都需要给老人让座。真道德的根本在于利他,但有必要的度。让座是个利他行为,但是否让座,是由个体在适度的范围内自由裁量,作出价值判断,而每个人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有所不同,若他人任意干涉,则难免出现道德绑架这样的困境。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道德的认识大多通过感性直觉而非理性逻辑,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比如在动车这类购票即对号入座的交通工具上,感性地坚持年轻人应该给老人让座,对法律规则视而不见,则很难说其标榜的道德是真道德。

“被让座”成为当前的道德困境,我们亟需改变“被让座”这种道德绑架行为。我们应该对客观存在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即进行基本的事实判断,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这样,我们才能生产出质量高的道德产品,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认同感,才能改善整个道德环境。

陈健瑜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