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永驻 风范长存

——浅析《钟南山:苍生在上》的英雄情结

2020-10-11 09:45:18 来源:阳江日报

——浅析《钟南山:苍生在上》的英雄情结

仁心永驻 风范长存

——浅析《钟南山:苍生在上》的英雄情结

阳江日报

□ 林 迎

庚子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华夏大地再度叨念着一个耄耋老人的名字:钟南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对于一直向往崇高的国人来说,没有谁能否认这位老人的超凡魅力。从“非典”到“新冠”,钟南山已成为国人心目中一个崇高的存在,要在一部纪实文学里刻画出独特而又令人信服的“这一个”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近读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我摒弃了担忧,得其反,一个真实可感、富于仁心的“国医”形象跃然纸上。

惦念苍生,至为难得的“无私奉献”精神

2020年1月18日,高铁刺穿凛冽的夜色,向着疫情正在失去控制的“震中”呼啸而去。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作家为我们描述了主人公登上驰往武汉的高铁时的疲惫与忧心:

“老人在打盹时也无法放松,他的嘴角越弯越深,即便睡意朦胧,他的心里也充满着忧伤,他感觉到前方低低压过来的乌云……乌云之下的民众能安然无恙吗?”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67岁,今年84岁,17年的岁月在他青丝上留痕,秋霜似的白发笼在他的额头。想不到耄耋之年他还要与病毒交战!有网民说,“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人最易感染”。

这便是时刻惦念苍生百姓,心中唯独没有自己的钟南山院士。

柔情侠骨,潜藏在心坎里“敢于直言”的品格

处在巨大的疫情降临、人民遭灾受难的背景中,作者毫不吝啬地在作品中记录了主人公的悲痛与忧伤。

“子夜/昼短夜长/书写一位耄耋老人/那一夜匆匆行色/何以连接了万家哀哭/他的眼泪/落成了一个国家的泪水”……

书的开头,一首蘸满了泪水的诗为下面的铺陈埋下了伏笔;行文里,无论是面对今天的冠状疫情还是17年前的“非典”,饱含在钟南山眼眶里的泪水,都恣意表达出一位医者的大爱情怀。潜意识里,他无法接受我们的国家再次经历同样的悲剧!1月23日,当世卫组织宣布将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钟南山得悉后更是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但从作者不假修饰的叙述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他的“侠骨”。细读12万多字的作品,主人公的性格何其鲜明,其中至为突出的是“敢于直言”。前一次是在2003年的央视节目里,他顶着压力,道出了非典疫情的真相;这一次央视的新闻栏目《1+1》播布2020年新冠疫情,观众再次听到了那“肯定有人传人”的判断——这是钟院士又一次掷地有声地向世人宣示实情。在这次病毒入侵之时,他几乎成为国人的“定海神针”。而其底气是什么呢?作者说,是病人。他不说就得死人。钟南山的心里装着病人。他是个仁医,一定要说出真相,这是必须履行的职责。

奋力前行,越战越勇的“抵御挫折”气概

哲人说,“挫折是怯懦者的拦路虎,又是勇敢者的磨刀石。”此话用在钟南山身上是何等的合适。钟南山出身于医生世家,少年即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按理其人生之路应该是鲜花朵朵,处处掌声响起。但恰恰是命运给了他过多的苦难和挫折。年轻时,就读北京医学院,他曾打破了全运会纪录,却在此之前首先遭遇了落选;“四清”期间,他在山东乳山乡下劳动,脚踝严重受伤,险些变成终身残疾;在广州医学院急诊室工作时,由于他的误诊,差点断送了一位大出血患者的生命。这一切,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来说,所遭受的打击简直是致命的。

如果再加上家庭发生的惨痛变故;他去英国留学初始时遭到冷漠对待,导师声言要将其留学时间由两年缩短为8个月;还有非典时期赴港探寻病原体,却被怀疑为私下泄露信息,这些所带来的伤害就更大了。

难能可贵的是,挫折没有把钟南山击倒。每一次,钟南山都在危机中崛起,从中激发出更大的勇气和创造力。譬如最初在广州工作时没经验,发生了对病人“大出血”现象的误判,事后他认真吸取教训,一方面以无比的毅力刻苦学习提高医疗水平,另一方面果断选择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最终在这一领域里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如在英国留学期间,他以不畏风险的献身精神,接连在自己身上做“吸进一氧化碳”的试验,通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纠正了英国麻醉学权威的结论,最后让研究生导师弗兰里和众多专家刮目相看,称之为“富有创造性”的杰出医生;更可贵的是,他凭借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英国这块土地上立起了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与自豪。这就是钟南山,一个铁骨铮铮、永不言败的医学界骄子!

作者与主人公的心灵默契,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

全面准确地表现钟南山,这是作者写作时的初衷。作家在书里共分成六个章节,除了着力描写钟南山两次抗疫的经历,还写到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的曲折经历……作者通过艰辛的采访和长期积累,把钟南山既平凡又伟大的一生准确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对这个“无双国士”有了全面的了解。

积极展示人物的崇高,这是作品感人至深的秘诀。熊育群有一句名言,“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他活着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了”;为了体现出真情实感,作者常把自己置身于钟南山的位置,细心揣摩并表现出主人公面临考验时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艰苦的付出和投入,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动力。为了写好钟南山,熊育群在埋头写作的一个多月里,除了晚上五、六个小时睡觉,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一直与钟南山的助理保持热线联系,“我一边写一边问,他提供了很多细节,重要的事情也得到了钟南山的印证和解答。”为了认真地确认某个数据或细节,作家甚至翻遍了卫健委和官方网站的确诊病例及动态,一本书下来,作者笑称自己几乎也成了半个病毒专家。

“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熊育群先生这样表述写作本书的初衷。正缘于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在刻画钟南山这一形象时,始终以一种平视的目光看待,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掩饰他作为现实中一个“凡人”的多样性,又准确客观地把一个当灾难来临之时坚持以国家为重,人民至上,富于勇气、良知和仁心的时代英雄演绎得栩栩如生。

熊育群,广东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杰出校友。作品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个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文学领军人才、德艺双馨作家等。

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等20余部。《己卯年雨雪》《西藏的感动》《无巢》《生命打开的窗口》《我的一生在我之外》等作品在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匈牙利、埃及、约旦、日本、英国等国翻译出版。

经作者授权,本报从今日开始,在《文化周刊》“大家”栏目里连载长篇人物传记《钟南山:苍生在上》,敬请读者关注。  

熊育群近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