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吆喝声

□ 林祥悠

2020-09-06 10:00:14 来源:阳江日报

每天傍晚,只要不是天下大雨,一声声“加气啰!”的吆喝便会在村子里准时响起。吆喝声是一个女人的,虽然充满了沙哑,但是极具穿透力,即使隔着遥远的距离,你也能清晰听到。有一次,我正在家里煲汤,煤气突然用完了

村子里的吆喝声

□ 林祥悠

阳江日报

每天傍晚,只要不是天下大雨,一声声“加气啰!”的吆喝便会在村子里准时响起。吆喝声是一个女人的,虽然充满了沙哑,但是极具穿透力,即使隔着遥远的距离,你也能清晰听到。有一次,我正在家里煲汤,煤气突然用完了,正在着急,猛然听到她在邻村里的吆喝,心里一阵高兴。

其实,每天上午,村子里也会准时响起一个男人“加气啰!”的声音,但这声音是预先录好经喇叭里放出来的。所以,尽管声音比女人的吆喝声响亮,尽管他坚持不懈地驾着三轮车在村子里一条巷道一条巷道地转,却很少有人向他招手,或是主动把煤气瓶搬出来,帮衬他的生意。

或许,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直接从嘴里吆喝出来的声音,也更愿意帮衬这声音背后的人的生意。预先录下来的声音,冷冰冰的,似乎少了点人情味,村人不买账,还是现场的吆喝,更能直达村人的心底,与村人的日常劳作产生心灵的共鸣。更何况,那声音还如此沙哑,更触发了村人的恻隐之心。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主动去帮衬女人的生意,还家长里短闲扯一会,天长日久,便成了朋友。朋友的生意你不帮衬还要帮衬谁?

想起来,似乎每一个在村子里真正扯开喉咙吆喝做买卖的人,声音都多少带点沙哑。比如很多年前,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在我们村子里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叫着“鹅毛、鸭毛、烂鞋底,有就拿出来卖啰!”的那一个收破烂的男人。他的声音,就沙哑得如同一面缺了几个角的破锣。那时候收破烂的人,还没三轮车,大多时候,他们都是推着自行车,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架着两个箩筐过来的。现在收破烂的人,清一色驾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开着个录音喇叭在村子里转一圈便离开了,有时候你刚想起有个东西要卖,他早已不见了踪影。而先前收破烂的人,比如那一个男人,他一来到村子,在村子里吆喝一阵,便一屁股坐到我们村里地堂的石条上,顺手借过靠在墙角的水烟筒,一边吸烟,一边和不断围拢过来的村人东拉西扯地闲话。闲话说完,他自行车后架上的箩筐也便满了。有时,他也让围拢过来的小孩子猜谜语。记得一次,我猜对了一个“魏”字,他表扬了我。我开心得当场拿卖破烂的钱向他买了一包梅子。因为,他还兼卖零食。当零食卖完,破烂收完,他又一边吆喝着“鹅毛、鸭毛、烂鞋底,有就拿出来卖啰!”,一边推着自行车离开了。这样离开的身影,于现今这个高速发达的社会来说,已是不可能再来的了。

当然,在做买做卖的吆喝声里,清脆的,亮丽的声音也不少。邻村就有一位专卖面包、煎糍仔、白水堆的年轻妇人,她平常说话,声音和大家一般无异,听不出什么特色来,但是一旦吆喝起“卖面包、煎糍仔、白水堆啰!”的时候,声音却异常清脆,转折间,声调还高低错落,千回百转,让你未见煎糍仔,心里的口水就已经下来了。有时农忙时候遇见地堂晒谷,她还能让一时缺钱的人家用稻谷换她的面包和煎糍仔。这样的最原始的物物交换方式,我只在很小的时候见到过一次,那是我家用黄豆换人家的豆腐饼。现在,在其他的地方,这样的购买方式或许已不复可见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