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雨

■ 罗倩仪

2020-05-31 11:26:25 来源:阳江日报

走在清晨的路上,突然下起一场急雨,我便闪到一旁的面包店门口避雨。一个小孩趴在玻璃窗边,手上拿着一本漫画,眼睛却紧紧望着窗外,嘴里念念有词。大雨滂沱,我听不清他念的是什么,便好奇地问:“你在读什么呢?”

读 雨

■ 罗倩仪

阳江日报

走在清晨的路上,突然下起一场急雨,我便闪到一旁的面包店门口避雨。一个小孩趴在玻璃窗边,手上拿着一本漫画,眼睛却紧紧望着窗外,嘴里念念有词。大雨滂沱,我听不清他念的是什么,便好奇地问:“你在读什么呢?”小孩露出一抹笑:“读雨。”

那是一个很遥远的答案,我的心为之一震。曾经我也是一个会读雨的孩子,在我还不会读书时便已经会读雨了。那时住在小小的村庄里,站在低低的屋檐下,看着一串串雨水从屋檐滑落,在水泥地上开出一朵朵大小不一或高或低的水花。我认真地读着:“一朵、两朵、三朵……”只能读到“十朵”,于是又从“一朵”开始读,周而复始,乐此不疲。那水花装着年幼的梦与简单的快乐,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绽放。

渐渐长大,长成了坐在下雨的窗边读书的少年。如果那时候,我看见有小孩读雨,会取笑他傻:“笨蛋,雨是不能读的。”会忘了自己也曾是个享受读雨带来纯粹快乐的小傻瓜。我沉迷于书卷中,书里有诗,诗里有雨。有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还有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但我不再喜欢雨,不喜欢那种湿漉漉的感觉,仿佛在幼年时看腻了雨一样。懵懂的少年也只知故事的精彩,体会不到诗中雨的美感。

第一次在书中感觉到了雨的美感,是在读戴望舒的《雨巷》,想象着自己也撑着油纸伞,在雨中的巷子里默默彳亍,那种潮湿也忽而充满了诗情画意。就在我一遍遍读着《雨巷》时,偶然遇到了蔡智恒的小说《雨衣》,在那间外形似鹰的图书馆里。小说里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极其深刻,以至于多年以后,有关此书的一切都已忘怀,唯独记得那个情节。女主角在一次大雨中,特意穿上雨衣到外面淋雨,感受大雨给予的淋漓畅快。她说,不喜欢在下雨天打伞,而喜欢穿雨衣,因为穿上雨衣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雨。

是啊,穿过雨衣或者冒雨前行过的人都知道,雨滴答滴答地落在身上与落在伞上是有天壤之别的。好多年不曾穿雨衣了,有点怀念穿雨衣时的洒脱与浪漫了。然而当我离开图书馆,走出书本,走入现实后,却厌恶下雨,厌恶下雨后带来的诸多不便

大学毕业后,我爱上了旅行。旅行能让我短暂地脱离工作的艰辛与困顿,并带来一段久远的美丽回忆。记得有一次,在炎热的夏天来到绍兴的安昌古镇。踏着青石板,看着一湾碧水,我心里想,要是下一场雨就好了,江南小镇和雨是绝配的呀!

没过多久,竟真就下起雨来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青石板上跳跃着,这些水做的音符串成了一首曼妙的歌曲。我立在屋檐下,就这么呆呆地看着,痴痴地听着,心情从无比雀跃转变为无比平静。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有那么一瞬间,我错把他乡当故乡。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其实雨是可以品读的。

只是,远方的雨才是雨,身边的雨不值一看。仔细想来,并不是熟悉处无风景,而是世事纷扰,生活庸碌,已无暇读雨。

有一次例外。那时我总在两座城市之间奔走,每次两个小时的车程。那天,我像往常一样上车,并没期待会有惊喜发生,戴上耳塞,听随机播放的音乐。车行至半路,我看到有水滴划过车窗,方知外面下雨了。那时耳边传来的是一首民谣,在所有的音乐类型中,我认为民谣和雨是最配的,就像我认为古镇和雨是最配的一样。这是一份不期然的惊喜!雨,在车窗上变幻着各种形状,远处的天空、云层和光线也变幻着,一切是如此妙不可言。我在绝对自由的两个小时里,静静隔着车窗,读雨。可是读着读着,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种种回忆中,有忧伤与欢喜的,也有无奈与无趣的。从最近发生的事,想到了学生时代的事,想到了年幼之时,然后又从年幼之时,回到学生时代,再到工作后,到那一刻。人在车上颠簸,回忆在脑海翻滚。

终归还是回归到无边无际的忙碌生活中。

我知道我已永远无法像个孩子那样读一场雨,认真地说“一朵、两朵、三朵……”但我仍然庆幸,在这个平凡的清晨,遇到了一场急雨,遇上了一个读雨的小孩,让我的内心有了片刻的欢欣与安宁。

雨停之后,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无不是行色匆匆的模样。回望那湿漉漉的地面,那些匆忙的脚步,其实我知道,雨终究是不能读的,你读到的只是自己的心情。或喜或悲,冷暖自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