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
2020-01-14 10:07:31 来源:阳江日报

□ 马实飞

年 味
阳江日报

□ 马实飞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家乡的年味是很浓的。

感受年味,是从我的母亲开始的。临近过年,她会拿出早已舂好晾干的米粉,做成具有家乡特色的煎糍、叶贴、酒杯印、粉酥等许多种年饼。当我闻到这些年饼散发出来的香味时,便知道要过年了。

每到除夕那天,母亲天未亮便起来放鞭炮,因我的家乡有“放鞭炮,的(阳江话音,赶走之意)鹤神”的风俗,所以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鞭炮声好像相约似的,一阵接着一阵,此伏彼起,遥相呼应。

从大年初二开始,有舞狮队敲锣打鼓,走家串户作表演,恭贺新春。而在各处公园里,人们成群结队聚在一起,猜灯谜、下象棋、唱山歌,虽然没有豪华的灯饰,却处处透着浓浓的年味,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在众多体现年味的节目中,让我最神往的,是钻进“老学究”堆里,帮他们牵牵对纸,磨磨墨,感受他们书写春联和即兴对对联的气氛。也许是年纪小的缘故,有一次磨墨时,我不小心把墨汁洒在一幅正在书写的春联上,我不免有点紧张,可“老学究”们望着我窘迫的样子,相视着齐声笑了起来,摇头晃脑地吟唱道:“多乎哉?年年有余也,年年有余也……”那情景,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更有意思。“老学究”们虽然有点“迂腐”,但他们说起“之乎者也”来,却滔滔不绝,很轻松的样子,令我十分羡慕和向往。遗憾的是,我年纪小,且为人浮躁,终未能学得一二,至今想起,仍深感惋惜。

“老学究”们作对联,多半是一人出上联,其他人对下联,如果对不出,或对不工整的,便要被罚饮酒。印象中,他们出的上联精彩,对的下联也精彩。他们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个字而争得面红耳赤,只有靠裁判判定谁的更好。遗憾年代已久,我没有记住那些对联,就算记得起的也只是凤毛麟角。比如:

上联:阳光照阳江,漠阳江上阳光美。

下联:紫罗映紫萝,紫萝山下紫罗香。

现在回想起这些对联,细细品味,我仍忍不住拍案叫绝,赞叹之余,也由衷地对先辈们深厚的国学素养产生敬意。

现在,家乡还有我记忆中的年味么?我多想寻找回那些记忆,却无处寻觅。母亲已经作古,她带走了那些香喷喷的年饼,我再也吃不到了,只有在梦里唏嘘。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鞭炮的习惯已经没有了,鞭炮声像散发出的烟雾一样随风飘散。锣鼓喧天的舞狮队变得稀少了,即使偶尔听到,也显得那么孤单,让我丝毫感觉不出喜庆的气氛。公园里虽然人头攒动,但商业味充斥其中,以往人们那种因一局象棋、一首山歌、一条灯谜而围在一起共乐乐的情景已经不再。庆幸的是,家家户户还贴着春联。

每次过年,走在大街小巷,读着贴在门口上的一副副春联,字虽然有好有差,但让我倍感亲切,那是我记忆中仅存的年味啊!红红的对联,阵阵的墨香,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又听到了“老学究”们“多乎哉?年年有余也……”的笑声,他们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