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麻篮
2019-12-08 13:05:35 来源:阳江新闻网

□ 邓耀炎

母亲的麻篮
阳江新闻网

□ 邓耀炎

我家里珍藏着一个麻篮,是母亲临终时留下来的。

旧俗:妇女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父母要给女儿一个麻篮,附上粽子和“三牲”,用两个竹箩盛着,麻篮里装着两个比普通粽子大三四倍的“粽子头”,给男家担过去,叫做“担麻篮”。

担麻篮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旧时男耕女织,缉麻织布、缝制衣服是家庭妇女的分内事,麻篮正是缉麻织布时使用的竹器,也用于存放女工针黹用品。而“粽”“众”谐音,粽子寓意众多贵子,粽子头寓意众人之首。担麻篮寄托着父母对女儿婚后多育贵子并使之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时移世易,新中国成立后,麻篮逐渐消失,初时随便买个篮子来代替;时至今日,干脆不要篮子了,煮两锅粽子,也不用肩挑,用摩托车、汽车送过去就算了。只不过还是名之“担麻篮”。

旧时麻篮陪伴着女人的一生,直至女人去世,麻篮还被派上最后一个用场:女人入殓后,棺木旁边点亮一盏油灯,叫做“地狱灯”,在麻篮底部剪开一个洞,罩上去。这时,麻篮俨然成为一座灯塔,为逝者指引方向,照亮她通往阴间的行程。所以旧时妇女对麻篮呵护有加,不离不弃。

母亲的麻篮,自然也承载着“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母亲一生共生下八个孩子,只养大三个。每次怀胎,她都十分高兴,早早就搬出那麻篮,为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准备好衣帽鞋袜。可孩子接连的夭折给了她身心莫大的打击和创伤。所以母亲的麻篮,更多的是承载着她生儿育女的忧虑和悲酸!

母亲的麻篮,不但承载着她的悲欢,也同时见证着她对旧世界的憎恶,对新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对社会巨变的礼赞!

记得一个冬日傍晚,天气特别寒冷,母亲却要补缝衣服。那时我家只有一间房子,“一头火灶一头床”,屋里没有窗户,昏暗如夜,母亲又舍不得点灯,只好把凳子挪到门口,冒着刺骨寒风,就着那昏黄的日光一针一线忙起来。她把补好的衣服拿回去,再找一件出来,麻篮却不见了,针头线脑散落一地。母亲抬起头,只见一个男孩,一手抱着稻草,一手拿着麻篮,朝巷口跑去。母亲喝住那孩子,那孩子穿着破烂,全身颤抖着。母亲让他进屋,把刚刚补好的我的那件衫给他穿上,才听他讲话。原来在母亲转身的瞬间,走来了一只母鸡,母鸡乱扒,竟把麻篮也扒了出去,恰巧他经过,便顺手拾起,他要赶回家生火取暖去。

那时,村里很多人比我家还穷,没有棉被,一到冬天,就四处翻找,什么枯枝败叶、废麻乱绳、蔗渣杂草,只要能点燃的,就都捡回来,在床前生起一堆火,熬着那漫漫的长夜!

母亲听了男孩的诉说,望了望天上那惨淡的愁云,叹息不已。

好容易到了新的一年。一天,乍暖还寒,母亲和妯娌们聚在祠堂里缝补衣服。忽然,母亲说,共产党已打下了大半个中国,解放军就要来了!补着补着,母亲内急,把那件还未补好的衣服丢在竹椅上,却带着麻篮要上厕所去。妯娌们还不知道,自从那次男孩带走麻篮的事发生后,母亲就从不让麻篮离开过她半步!

日子在慢慢地过去。一天红日冉冉升起,堂兄突然来找我,说今天不要去玩了,公路上有“勇”。小时候大家都叫国民党士兵为“勇”,孩子们一见到“勇”就逃跑躲避。母亲出外看了看,回来说,不是“勇”,是解放军。原来是解放军进城,村民已纷纷去看。母亲背着刚刚满月的小儿子、我的弟弟、新中国的同龄人,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我的妹妹,也要去。没走几步,母亲看了看我,又要回头。她说,你这个样子,怎能见人?当时我只穿着背心。母亲急忙回到家里,找来我那件衫,检查一下,领口处松了一粒纽扣,她又拿出麻篮,取出针线,迅速钉好。她让一家人穿戴得整整齐齐才出去。

长大了我才知道,这天是1949年10月25日,阳江城解放的第二天。

1951年,我上了村里的高小。一天,校长动员我们捐献零用钱购买飞机大炮抗美援朝。我知道母亲麻篮里有钱,回到家里,就偷偷地从那里抽出一张两角钱的纸币。晚上,货郎担到村,母亲要购买食盐,发现少了一张。不等母亲诘问,我就认了错。母亲早就从土改工作队的宣传中知道了美帝侵略朝鲜、威逼我国的事。她抚摸着我的头说,美国佬同日本仔一样的坏,就该反击!接着讲起了当年日本飞机轰炸两阳中学和“三三事变”“六六事变”时日本鬼子两度进村劫掠、村民纷纷逃难的事,直恨得牙齿格格地响。

对于日本飞机轰炸两阳中学,母亲讲起来还心有余悸。那是我出世前的一年,大约在秋收之后,一天,母亲正在家里赶制寒衣,10点时分,就听见嗡嗡的飞机声,接着轰隆隆几声巨响,麻篮抖动起来。她走出巷口,只见几架飞机从髻山顶上向南飞窜。不久,就有人说,日本仔轰炸两阳中学!母亲听了,吓得目瞪口呆,她踉踉跄跄地回到屋里,差点一脚没踩住那个麻篮。原来那段时间母亲身体不好,父亲请来了医生,为她把脉,开了处方,这天一大早就进城买药去了。她怕父亲正好赶着回来,遭遇不测。

母亲说着,又从麻篮里抽出一张人民币给我,让我明天再交上去。

1955年,我家盖了两间房子,母亲仍然习惯地把那麻篮挂在墙上。这时我已在城里上中学。一天上物理课,老师要我板演,其时我回头看了看,老师问,是不是怕同学看你衫上的补丁?那补丁很大,而且跟衣服底色不同,特别显眼。周末回家说起这事,母亲一言不发,马上取下麻篮,拿出剪刀、针线,把那块补丁拆下来;又向隔壁四婆讨块同底色近似的旧布,重新补上。母亲看我委屈的样子,两眼闪着泪花,却开了声:毛主席住在什么地方呢?他能不能到我们村里来看一看呢?我揣摸她的意思,她要告诉毛主席,现在粮食是不缺了,可穿呢……那时家乡是知名的农业先进单位,不时有县里、省里的领导来,母亲以为总有一天毛主席也会来的。

1980年,我家又盖了新房子,而且用的是红砖。不久父亲去世,母亲就自己住在一室。房子宽敞明亮,母亲就把麻篮改放在床边的台上,一直到终老。几年前我家已买了一台脚踏缝纫机,但母亲不愿麻烦媳妇,自己的衣服破了自己补,所以她的麻篮还是闲不住。

1988年以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渐渐过去,我们一家人包括母亲,也紧跟社会潮流,衣服的款式、花色年年翻新,连毛线、羽绒也穿不完,母亲的麻篮该退休了。但想不到,那麻篮居然成了母亲的玩具,针线活成了她的休闲方式。母亲晚年喜欢聊天,冬天就在祠堂里,夏天就到村头的树荫下,同村里的老头子、老婆子聊天。她在哪里麻篮就带到哪里,有谁衣服纽扣松了、脱了,有谁衫袖、裤腿裂开了,都递给她,她边聊天边穿针引线,其情融融!其乐无穷!

一天,我和儿子开着刚买的汽车回来,在村头树荫下跟老人们聊天的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她想到大湴埒水库(鸳鸯湖)看看,很久没到那里了。她执拗地带上她的宝贝麻篮上车。我知道母亲跟麻篮那难以割舍的情愫,或许她今天要把所见所闻都装进麻篮里带回来!

尽管那时高凉路一带还是农田,三环路、仙踪路、沿湖路都未开通,我们经东山路,转上不久前还是荒山野岭的二环路、东风路,缓缓行驶,母亲还是对这座新兴城市的雄伟壮观啧啧称赞。

我们把汽车停在大坝西边。正值台风过后不久,被拦腰打断的树干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一下车,母亲就慨叹:想不到如今柴草这么贱,这么好的木柴也没有人要。接着又喃喃自语:家家烧气了,用电了,谁还稀罕这东西?

我们让母亲坐在大坝边上,四面眺望。我一一指点,让母亲领略鸳鸯湖公园、南国风筝放飞场等母亲早年常常涉足地方的无限风光和迷人魅力。母亲说,过去湖的四面都是童山秃岭,想割点山草,非要到大放鸡去!

我问母亲,记得1958年修水库吗?母亲没有直接回答,却让孙子把汽车上那个麻篮拿出来。她说,不怕大家笑,那几个月呀,常常深夜补衣,麻篮还未拿出就合了眼。我说那时万人大会战,每天天未亮就起床,直到天漆黑才回家,整天肩挑背驮超负荷地劳动,汗水湿透了衣裳,有谁不疲乏呢?

我又故意问母亲,辛苦吗?母亲笑了笑说,辛苦,但值得。母亲当然知道:没有当年的流汗,就没有后来的连年丰收!没有当年的流汗,就没有今天的旅游胜地、著名的鸳鸯湖风景区!母亲或许还知道,她昔日最辛勤劳作的地方,正在崛起一座城南新区!

母亲的最后两年,再没有看到她带着麻篮外出了,那麻篮却成了她的百宝箱。那里面有1952年土改时的土地证,有1962年印着阳江县县长张书元名字的房屋证书,有“文革”时期的布票、煤油票,有1983年承包土地后的公粮簿,有清凉油、红药水等家居常用药品……只要母亲认为有用的,她就会放在那麻篮里。母亲说,记性差了,丢三落四的,但只要把物品放在麻篮里,就准能记住。她把麻篮擦拭得干干净净,过年时还在麻篮盖上贴上一张印着寿星图的红纸!

2001年6月,我已经退休。一天,我参加退休小组活动回来,给母亲带回了两个包子,母亲把包子收下,却打开麻篮,拿出一个粽子塞给我。原来远房二婆家前天担麻篮,请她帮忙包粽子,给了她几个。我把粽子剥开,顿时香气扑鼻,令本来已经吃饱的我馋涎欲滴。馅料不仅有传统的绿豆、五花肉和蛋黄,还有栗子、虾米、瑶柱和鲍鱼。母亲说,如今呀,担麻篮越来越架势,说不定有一天还要用上天鹅肉呢!

没想到一过了年,母亲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到了6月,竟连邻居送的粽子也不能进食了。弥留之际,母亲把眼神投向那麻篮,还努力抬起右手指了指。我打开麻篮,里面居然有一个红色包裹,打开包裹,赫然一捆纸币,整整齐齐新簇簇的百元大钞!啊,我明白了,每年团年饭后,她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还有已经成年的孙子、孙婿都争着给她老人家奉上压岁钱,起初20元,继而50元、100元,后来不约而同都是每人两百元。

我顿时热泪盈眶。我想,这麻篮承载了太多太多,它是一个传家宝!我还要赋予这传家宝新的意义。于是我附在母亲耳边,央求她把这麻篮给留下来,母亲平静地点了点头。

母亲相信有阴曹地府,知道麻篮在女人最后时刻的意义,但她临终却同意把麻篮留下来,这在她思想上是一场革命、一个解放。母亲逝于马年。那天,母亲不需要麻篮灯塔的指引,她跨上骏马,奔向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母亲去世后,我把她的麻篮珍藏在新建楼房的阁楼上。每年清明节,我就把母亲的麻篮请出来,让子孙后代瞻仰,我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讲述它的故事,讲述祖国和家乡的沧桑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