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童认知启智的阳江童谣
2019-11-16 10:39:06 来源:阳江新闻网

□ 李代文

让孩童认知启智的阳江童谣
阳江新闻网

□ 李代文

清学者屈大均曰:“晋时。高州冯融汲引文华士与为诗歌。”(中华书局1985年4月版《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诗始杨孚)那么,阳江民歌,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的晋代。

阳江歌谣,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丰富的儿童言语和风格,颇具艺术特色,在开启童智方面属举足轻重的地位。老人教,孩童唱,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至今,仍然为城乡民众所喜爱。

阳江歌谣大多押韵,简单明了,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篇幅较短,便于记忆,便于传唱。阳江童谣,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究竟是地域原因抑或阳江前人跟壮族有何渊源,尚不明确。在《文语》中,屈大均指出,广东自阳春至高雷廉琼等地一些地名的含义不能照普通汉语来解释……据后人研究发现这些汉语难于解释的地名属壮语,属于古时百越人地名。他们以种稻为生,稻田或水田称“那”,以“那”字起首地名即为水稻分布区,阳江带那字地名有48处。如:“那笃、那关、那稍、那棉、那苏、那霍、那西、那六、那龙……田或水田在古越语中称“洞”(峒、垌),也属古越语地名,阳江有儒洞、华垌、高垌、太垌、奕垌、参垌、随垌、良垌、上洞、下洞等……”阳江地处粤西,符合上述地区。这便有了“点猪栏班,狗跳南山,南山北斗,师公酹酒,酹到那龙角仔口”的歌谣,还有《月亮光光》:

月亮光光,贼佬去偷塘,盲佬看着,哑佬去讲,拐(跛)佬去蹢,蹢到屋背垌,踩紧瓮菜坜,执双红木屐,红木屐冇牙,执张耙,耙冇齿,执张椅,椅冇栟,执把秤,秤冇砣,执个箩,箩冇笃,拾担谷,谷冇米,拾个仔,仔冇头,拾个牛。牛冇角,拾个烂木壳。壳漏水,拾张嘴,嘴冇牙,拾个大冬瓜。

歌词前后矛盾,离奇古怪可笑,把正常现象颠倒来说,故意使用反语,意思是相反的,从而达到启发儿童想象力,增长知识的作用。相反,给孩童实实在在地认知各种味道和物种的《打掌仔》:

打掌仔,卖咸虾,咸虾香,卖老姜,老姜辣,卖曱甴,曱甴骚, 卖酒糟,酒糟甜,卖禾镰,禾镰利,一刀割紧阿婆那个鼻! 鼻头低,个鸡,鸡尾长,个羊,羊角扭,扭紧二叔婆那江(群的意思)狗!狗眼睛,个鹰,鹰力诺,个鹤。鹤头鹤尾斩三镬。鹤中间,斩三罂。大姐走回吃一碗,小妹走回吃一餐。

这首儿歌唱起来可使小朋友学到多方面知识和受到教育。其中,写到的动物有5种:鸡、羊、狗、鹰、鹤;气味、味道5种:咸、香、辣、甜、骚;方位3种:头、尾、中。危险物品一种:禾镰是锋利的,不要随便拿来玩。这首儿歌节奏明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很有特色,且换音转韵,节奏分明。

有一个谜语式童谣,把相思豆(鸡骨草)比喻为地方装盐巴的小陶瓷,以锻炼儿童思考能力:

红嵌(qian 阳江音ham冚)盅,黑嵌(冚)盖,大人细仔搣(mie)无开。

童谣多是古时候的婆婆妈妈们带孩童时,在树荫下,在摇篮边,在田头地角哄孩童时随口而唱,让孩童在哼哼唱唱的美妙歌声中甜甜入睡或者不缠着大人,吵吵闹闹而妨碍大人劳作。成年人为孩童们口头创作的这些歌谣,根据自我生活经历,随口而来,却有意无意地向孩童传递知识,如:

呤啉磨谷,推米炣粥,个人吃碗,留碗伢妹揼肚卜,揼大好看屋,看屋无紧,捉阿伢妹磨屎趸,屎趸香香,晒粪下秧,秧仔长长,割谷回归养阿娘。

从磨谷出米,煮成稀饭到吃、到拉撒,排泄粪便用作肥料,给禾苗施肥,秧苗长成谷子,期望喂养大的孩童孝孝顺顺,反过来赡养长辈。

歌谣顺口流畅且连贯,节奏感强烈,让我们从中看见一幅生活小景:妈妈一边推磨碾米,一边就着推磨的节奏,唱着童谣,逗着牙牙学语的小孩童。粪便,肯定臭气难闻,而农民看来,却是上好的有机肥,对之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把排泄物的臭也说成了香香。这歌谣把农村栽种水稻一连串的过程,用生活与生产相结合,以鲜明的形象,从小就灌输给孩童,让孩童自小在朦朦胧胧的思想意识中了解水稻的栽种过程,从而爱劳动、爱亲人。

教育孩童从小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卫生、爱清洁的《懒婆娘》是:

我来唱,唱个懒婆娘,头毛脱脱嘴长长,上唇栽得两行芋,下唇种得几行姜,手臂成都火鹩棍,颈柄锄泥下得秧……

教育孩童不要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养仔看细时,往往是“细时偷针,大时偷牛”,坏习惯、坏思想始终是没有好结果的。那就看麻雀仔偷谷吃的下场:

麻雀仔,路边踎,阿娘晒谷你来偷,有日终须捉紧你,慢慢挦毛挂上钩。

反过来,教育孩童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的《白鹤仔》:

白鹤仔,企云台,看见阿姑打路来,左手开门姑入屋,右手让姑坐落台……

教育孩童从小学会尊重,别讥笑他人。如:

频频屁,屁频频,屎忽花花计话人。

阳江有台上教子,床上教妻的俗语。在日常生活中,长辈借吃饭的时候,教育子女如何使筷子,拿筷子的手指不能够伸出一个指头指向他人,那是很不礼貌的。所谓“看餸吃饭”“离枱三尺”就是教育子女不能看到喜欢的菜就大箸往自己碗上夹。于是,连儿童玩耍游戏时都有了《点踎踎》的歌谣:

点踎踎,踎箩头,金戒指,鉔花楼,花楼香,二哥挪二娘,三斤猪乸肉,四斤猪乸肠,油麻捞韭菜,个人夹箸好行开。

最有意思的要数《月亮光光照竹坡》:

月亮光光照竹坡,鸡乸耙田蛤唱歌,老鼠行街钉木屐,猫儿担凳等姑婆。

这首童谣,有意无意间,便具有戏剧架构。时间,为月夜;地点,是竹坡;人物有鸡乸,蛤(青蛙),老鼠,猫儿,姑婆。远景是月亮高高挂在天上,发出柔和的光亮;场景有竹坡和街道。戏剧细节是鸡乸用爪子在竹坡下辛勤耙田,老鼠在街上溜达,猫儿端着凳子在等待姑婆的到来。虽然未有戏剧矛盾冲突,却符合戏剧的基本要求,并且采用了写意写实、虚实结合的手法,鸡乸、青蛙、老鼠、猫儿互不干扰,活画了一幅社会和谐的生活景象。鸡一到夜晚就看不见东西,而该童谣唱的是鸡乸在月夜耙田,把鸡乸用爪子扒虫变成了虚拟为耙田;把青蛙打鸣求偶寓为唱歌,显示悠闲自在;老鼠,本来人见人憎,但歌谣里让老鼠穿着我们阳江颇有特色的木屐,就可爱多了,爱屋及乌呀!把猫儿端着凳子在等待姑婆,彰显亲情。如此亲情,就不会出现“一代姑,二代表,三代无行了了了”的情感疏远。

江城不大,即使是九街十二巷,环城河为界也是很小的地方,周边以农耕为主,所传唱的歌谣也就成了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所传唱的童谣,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语多双关。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语衬贴之。”(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粤歌)可以说,歌谣在反反复复的传唱中,足以引起其童趣,拓开其童智,是传统的丰富的民间艺术。精明者,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去考虑去实施阳江城乡建设,那是大有可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