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

□ 林昌硕

2019-10-16 10:14:28 来源:阳江日报

转眼已是中秋,天清气朗。村道两旁的晚稻经过引水入田和施肥管理,长势正好,每一株禾苗都精神抖擞的样子。一阵风儿吹过,禾苗在风中轻轻起舞,放眼远望,风的足迹在田野上留下一道道绿色的波浪,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让人倍觉心旷神怡。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哪种植物能比水稻更熟悉了。一位长辈正从田间荷锄而归,和我打招呼,回礼之余我顺口带出了一句最贴近对话场景的问候:“禾苗长势还好吧?”想不到一句简短的询问,竟然打开了长辈的话匣子:“插秧的时候天气好,加上有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引水方便,禾苗转根很快,...

风吹稻浪

□ 林昌硕

阳江日报

转眼已是中秋,天清气朗。村道两旁的晚稻经过引水入田和施肥管理,长势正好,每一株禾苗都精神抖擞的样子。一阵风儿吹过,禾苗在风中轻轻起舞,放眼远望,风的足迹在田野上留下一道道绿色的波浪,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让人倍觉心旷神怡。

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哪种植物能比水稻更熟悉了。

一位长辈正从田间荷锄而归,和我打招呼,回礼之余我顺口带出了一句最贴近对话场景的问候:“禾苗长势还好吧?”想不到一句简短的询问,竟然打开了长辈的话匣子:“插秧的时候天气好,加上有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引水方便,禾苗转根很快,一天一个样。禾苗是很有灵气的作物,你花多点心思在田里,它就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长辈说得没错。在南方的农村,没有比农民和水稻更相互依存的生产关系了。没有了水稻,农民就会饥荒;没有了农民,稻田就会荒芜。从河姆渡氏族的先民到眼前的长辈,在一个个春去秋来、周而复始的耕作过程中,他们一步步地认识水稻的特性,了解水稻的生命周期,慢慢读懂了水稻的品格,并为水稻所影响,形成了朴实平凡的共性。但这种平凡,在历史的长河里,为个体或者家庭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走向。

望着长辈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我仿佛闻到了蛙声一片中的稻花正香,看到了风吹稻浪的一片金黄。

因为是家中最小孩子,加上长期外出读书,我基本上属于一个不稼不穑的角色,很多农活的具体流程已经渐渐淡忘,甚至只知道个大概而不知详细。但对于稻田耕作的每个流程一直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倘若忘记,就是忘本。

犁田、育秧只是前奏,当一株株秧苗被四平八稳地插入田里,一造水稻耕作的序幕才徐徐拉开。“开田种嘉禾,禾根须著土”,插秧的质量和禾苗的长势决定着一个季节的收成,因而插秧一项隆重而虔诚的工作——用秧盘把秧苗挑到田里,左手捧着一块连泥土和肥料一起铲起的秧苗,以右手前三只手指捏住几根,端端正正,一行一行地插到田里。插完几行,后退几步,反复如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插秧诗》,不仅写实地描绘了插秧的动作,还充满了禅意。插秧的过程看似简单,一天下来无数次的重复,无论大人小孩,没有谁不说腰酸背疼的。家乡有首关于十二个农历月份的歌谣,每个月份都由最具代表性自然景象或生产生活场景来描述,“六月腰骨痛”,说的就是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的辛劳。

时代在进步,水稻的耕作技术也悄然发生变化,耕作过程正变得越来越轻松。

拖拉机已经成为翻地和耙田的主力,和主人一样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老牛,终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悠闲地吃上几口青草,甩甩尾巴了。软盘育秧的应用,农民可以灵活采用抛秧和掷秧落田,不用长时间弯腰插秧,减轻了腰酸背疼的辛劳,有些地方还用上了插秧机,效率更高。禾苗长到一定程度,要“踢田草”或者“薅田草”——把稗子和假莳菇等影响水稻生长的杂草除掉。曾经这也是一项需要手脚并用甚至全家上阵的工作,如今只要在秧苗长出新根,在施肥的同时自有科学手段可以代劳。

“问渠那得清如许,源头自有活水来”。一道道清流,沿着新修的水渠汩汩地向田野远方延伸。有了高标准农田水利,生产用水方便多了,过去农民必须夜间起来引水入田的工作已经成为往事,因争夺水源出现斗殴甚至闹出人命的悲剧也永远不会重演。

稻子熟了,该收割了。走南闯北的职业割稻人开来了收割机,在田间转几个来回就能完成收割、脱粒和打包,省时省力。不过也还没有变化的,那就是晒谷场上那满地铺开的金黄——晒谷是一个让农民检视和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哪怕是偶尔来一阵捣乱的急雨,让人手忙脚乱,也仅是一道关于丰收的小插曲。最后在颗粒归仓的欢喜与热闹中,一个季节的田园诗被推向了高潮和结局——每一颗稻谷,都凝聚着泥土、雨水、阳光还有汗水的精华,对于农民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丰收更值得高兴和自豪的事呢?

那些火红年代引起无数憧憬的农业机械化宣传画,已经基本变成了现实。木犁、禾镰、禾夹和石碌,这些曾经必备的收割工具已经慢慢地淡出了历史舞台,它们要么被挂在墙上,要么被堆放在晒谷场角落,布满灰尘,孤寂中带着几分落寞。它们的名字只有在长辈们缅怀艰苦岁月或是寄托某种情怀的时候才会被提起。

如今,农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乡间的风景变得越来越美。黄发垂髻,虽是“留守”,因生于斯长于斯,却也乐融融。

时代在变,耕作的技术在变,但作为稻田的灵魂,稻谷的特质始终没有变。水稻永远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在生长,成熟的时候,它们无一例外地弯腰,低头,以鞠躬的姿态感恩阳光,感恩雨水,感恩农民。难道不是么?

我走到田边,轻轻握住一株禾苗,感受着它蕴藏的汗水与希望。我想,每一个农民都是一株质朴的水稻,倔强地生长在坚实的土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