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一时金堡圩
2019-06-13 17:12:37 来源:阳江日报

听说金堡圩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随即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了一番探究。

风光一时金堡圩
阳江日报

曾经繁华的金堡圩“骑楼”遗址

文/刘再扬 张 耀 图/刘再扬

近日,笔者到阳春市河口镇金堡参加“盘皇庙炮会”,在当地的“烧炮坪”,体验了一次热闹而隆重且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活动。听说金堡圩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随即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了一番探究。

金堡圩的历史隶属

清朝乾隆甲辰年(1784年),金堡圩属春邑南乡都那旦堡。光绪末年,金堡圩属阳春县第五区那旦堡。1930年,金堡圩属阳春县第五区金旦乡。1947年,第四、五区合并为第三区,金堡圩属阳春县第三区金旦乡。1949年2月,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金堡圩属阳江县金横区金旦乡,1949年10月底划归阳春县管辖。1953年8月,金堡圩属阳春县第十三区金石乡;1956年1月,阳春县人民政府改称阳春县人民委员会,第十三区改为河口区,金堡圩属阳春县河口区金石乡;1957年4月撤区并乡,金堡圩属阳春县河口乡金石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金堡圩属阳春县河口公社金堡大队辖下的生产队。1958年10月,潭水公社、河口公社合并为春南人民公社,金堡圩为阳春县春南公社金堡大队辖下的生产队。1961年6月以后,金堡圩为阳春县潭水区河口公社金堡大队辖下的生产队。1983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撤销公社、大队建制,设立区、乡,金堡圩为阳春县河口区金堡乡辖下的村民委员会。1986年12月,撤区建乡镇,金堡圩为阳春县河口镇金堡村民委员会辖下的村民小组。2000年至今,金堡圩为阳春市河口镇金堡村金堡圩自然村。

风光一时金堡圩

风光只向旧时寻

有关资料记载,金堡圩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原址位于现在的金堡圩东北边500米处的“灰窑岭”南侧,现称“旧圩岗”,后迁至现在的龙岗北面山坡。

16岁从外乡嫁来金堡圩,如今已经92岁的瑞珍阿婆回忆,金堡圩有一条5米宽、100多米长的商业街,街道南北走向,路面用青砖铺筑;街道东西两边是二进或三进的房屋,均为砖瓦结构,门侧边砌有高1米多、宽约0.8米的“铺踏面”,“铺踏面”上面是木板墙,分上下两层,上层固定,下层可拆卸,方便经商用;“铺踏面”外约1米多处都砌有砖柱,形成“骑楼”,从南到北形成走廊,下雨天,人们沿走廊往返,不用带雨具;当时街上有布匹、海鲜、鱼汁、稻谷、豆类、编织品等店铺,还有“仁和”药店、“均和”油糖酒米店等。

据了解,金堡圩居民多为邻村迁来,其中以邹姓人居多,还有张姓、吴姓、石姓、黎姓等,人口有100多人。

今日金堡圩

金堡 “烧炮坪”

金堡圩东边有一座两层楼房,叫东楼,是东面防卫用房,墙体是用石灰、黄泥、砂混合而成的“舂墙”,屋顶盖瓦;西边有一座五层高的大楼叫“雲鹤楼”,是当年金堡圩的地标,由当地人邹鉴波(又名邹振华)所建,所以又称“鉴波楼”,其墙体也是“舂墙”;鉴波楼南边有一口池塘,是全村禽畜饮水的地方;北边又有一座两层楼房,是当年金旦乡公所办公楼,人称“公局”。

“雲鹤楼”背靠西边的小山坡,高15米多,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每层横梁都是钢筋水泥梁,上面铺水泥混凝土,四角设有枪眼,用来防卫;顶层东面墙上题有“雲鹤楼”三个大字,左右用小字题:“雲光万里,鹤算千秋”对联;楼内一层设米坊、水牢(水牢是当年用来囚禁来犯之贼的);楼顶是混凝土楼面,夏天可在楼顶乘凉;“雲鹤楼”的大门口不是开在街上,但其临街部分有四条铺位,从左往右第三条铺有门通往大楼。可惜的是,大跃进时期,“雲鹤楼”被拆除,钢筋拿去搞大炼钢铁了,木材也用来建了河口公社办公楼。

金堡圩四周种有密密麻麻的簕竹“围墙”,只有三道门通往外面。南门有闸,叫“闸门口”,南门和北门是进出金堡圩的主要通道;西门是居民通往水井的通道。

当年治安不好,又密又宽的簕竹“围墙”,子弹穿不透,可起到防贼作用。据说,在解放以前,有时候外地人遇到盗匪作乱,都会逃到金堡圩来躲避。

历史上,金堡圩是两阳边境的商品集散地。从前,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周围的程村、黄什、横山、龙门、河口等地乡民都来趁圩,金堡圩商旅云集,非常热闹,销售的商品有:阳江程村、黄什、横山的咸鱼、海鲜、鱼汁、咸虾等;石门(龙门)、上双、下双产的火纸、竹器;本地的稻谷、花生、大豆、原竹等。

金堡小学内的“思源堂”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金堡圩渐渐冷清。河口供销社为了方便群众,在金堡圩开设了一间药店和一间副食店。改革开放以后,金堡圩一度活跃,1983年11月15日,阳春县人民政府同意:河口区金堡圩,每逢公历3、10日为圩日。后来,由于外出的人逐年增多,金堡圩便不再成圩了。

【掌故】

13公里的贸易要道“牛车路”

金堡圩地处丘陵,交通不便,主要靠陆路运输。金堡圩东北边约4公里处有黄京涌,向东北流入河口河,成了金堡圩与外界通商的黄金水道。

明崇祯年间,金堡开圩以后,当地人开辟了一条长约13公里的贸易通道,经潭埠朗、长塘、大塘、陆军岭、东坑、阳江下陂朗、三亚河等地,由于运输货物主要靠牛车,故又名“牛车路”。

金堡主产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番薯、豆类。副业有烧石灰、烧瓦、烧砖。潭水的石灰石,龙门的火纸、竹器,河口的日什商品,阳江城的“大粪肥”(当年化肥很少)等物品,先从水道用船运到黄京涌附近的潭埠朗河边停泊,从船上搬放到岸上后,再经“牛车路”运到金堡圩或其他村。金堡本地生产的粮食、甘蔗等农副产品,也是从陆路运到黄京涌,再从水路运往外面。黄京涌到金堡的陆路运输,除了人挑,重的货物如石灰石、粮食、甘蔗、大宗日用商品、农业生产用的“大粪”等,都是用牛车来运输的。牛车经过山坡地,上坡艰难,为了减轻牛拉车的负担,人们先用锄头挖低一些坡度,修成一条2米多宽、深度不等的路槽。经牛车辗压,碾出很多泥粉,大雨一冲,路上的泥粉被冲走了。路中间隆起的一些实土大雨冲不走,会影响行车,故每年都要修路,要平整路中间隆起来的实土。经年累月,牛车走过,又有泥被碾松了,经反复修整,路基越来越低,形成深浅不等的路槽,有的地方竟然深达3米多,这就是金堡的“牛车路”。

新中国成立后,金堡的“牛车路”在货物运输中仍发挥重要作用。生产队生产生活用的石灰石和生产用的“大粪”,都用牛车经“牛车路”运回来;生产队向国家交纳的公购粮,除了少数是人力挑,主要是用牛车运往黄京涌,从水路运往河口粮所。

为了省力,减轻牛的负担,人们会在车轴上涂些润滑油,牛车所到之处,人们会听到“吱吱”的响声。为了不影响牛吃草,牛车要在凌晨4点左右拉着货物出去,早上8点左右,牛车又载着货物回来。所以人们听到“吱吱”的牛车响声,就知道大概到什么时候了。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人民政府修建了河口至金堡的公路,“牛车路”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风情】

200多岁的“盘皇庙炮会”

据当地有关资料记载,金堡“盘皇庙炮会”始于清朝乾隆甲辰年(1784年)。金堡乡民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富绅、信士捐资,在春邑南乡都那旦堡金堡圩龙岗上(今阳春市河口镇金堡小学)建造规模较大的盘皇圣庙。盘皇庙灰瓦墙,红门窗,朱漆柱梁,雕梁画栋,正门悬挂“恩光普照”四个金字,气派非凡。1982年8月,金堡盘皇庙被拆除改建了校舍,2004年重建于现址。

1784年农历四月初六日是盘皇庙落成的日子,金堡乡民当年举行了盛大的炮会活动:乡民备足三牲酒礼,抬着盘皇圣帝神像,披红戴绿,敲锣打鼓,在醒狮的引领下,巡游村寨。一路燃放鞭炮,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祈求以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巡游完毕,在距盘皇庙前100多米的坪地上“烧炮”。“烧炮”,一是燃放鞭炮,二是点燃精心制作的8个分别写有“雄鸡报晓、财源茂盛、健康长寿、龙马精神、六畜兴旺、马到成功、喜气洋洋、牛气冲天”寓意的炮头。乡民燃放鞭炮后,请知名人士净手点燃8个炮头,乡民竞相接之。据说,接到炮头者,当年是会行好运的。

从此,金堡乡民每年都自发组织,众筹资金,遵循惯例,于农历四月初六日,在盘皇庙前的坪地上举行盛大的炮会活动,而今已经成为当地一项长盛不衰的民俗活动。年长月久,人们把烧炮的坪地称为“烧炮坪”。

值得一提的是,“金堡盘皇庙炮会”还富有厚重的红色历史。1941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革命处于低潮,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1年初,原金堡籍进步人士、早期中共党员、广州起义成员之一的廖绍琏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回到金堡圩,说服当地豪绅邹某(号称“两阳司令”),利用其地方势力及影响力,在金堡盘皇庙以办学作掩护,联络进步青年入学读书,开办夜校、识字班等。1942年8月,中共阳春县金堡党支部建立,廖绍琏任支部书记。党支部组织进步学生宣传抗日,利用炮会搞募捐活动,支援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了人人捐款捐物,母送子、妻送夫当兵的感人场面。党支部还秘密成立民兵组织,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金堡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方党组织也曾利用金堡盘皇庙炮会募集经费,支援漠南武装斗争。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阳春市委、市政府拨款,在金堡小学设立了“思源堂”,解放后首任阳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姚立尹为牌匾题字,“思源堂”里布置了“金横区革命斗争史展览”,作为关心下一代的党史教育基地;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解放后首任阳春县人民政府县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著名书法家黄云题写了“中共阳春县金堡乡支部旧址”牌匾;2012年,中共金堡支部旧址被中共阳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和“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盘皇庙炮会”历经200多年传承,炮会内容不断创新。近年的炮会活动,以“弘扬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人们到“思源堂”参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除“烧炮”外,还表演歌舞、革命歌曲、瑶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随着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盘皇庙炮会”一年更比一年精彩,渐渐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文旅符号,每年的炮会都吸引来自阳江、茂名、江门等地群众前来观礼。

为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这一民俗文化项目,2019年1月4日,阳春市人民政府公布,“金堡盘皇庙炮会”列入阳春市第四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