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邦忠
从阳江往西南,走上五十来里,有一段河谷,河谷中间是浩瀚的丹江,丹江两岸是开阔的平地。平地左右两端,一边是峻伟的龙高山,另一边是巍峨的望夫山脉,两山脉像两扇厚重的大门,把东西两边堵死,让河谷夹在中间,使它自古以来,成为通往海南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献帝二十一年(220),汉朝廷在这里设立了第一个行政机构,称高凉郡治,晋改为宋康郡治。那时,住在这一带的大多数是俚人。俚人属少数民族,他们不大服从汉朝廷的统治,尤其不喜欢汉朝廷向他们征粮征税,时不时闹点动静出来,因而,这地方历来兵祸连连。东吴统治时期,为了获得实际控制权,孙权遣将下来征讨,在这河谷,他们遭到俚族军队的围攻,主将战死。冼夫人时期,冯冼家族势力以此为中心,旁跨数郡。冼夫人抚循部众,使从民礼,归附者十数万家。四周豪强为之侧目,就连当时的朝廷统治者,也十分无奈,只得采取羁縻政策,用封官进爵为诱饵,讨好冼家族头人,以换取他们岭南的统治。
唐朝中叶,唐朝廷在河谷上游设太平驿。太平驿位于丹江和漂竹河交汇处,地势开阔,水陆交通十分方便。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本来并不太平的地方,被命名为太平。要知道,上溯五十年,也就是唐永徽六年(655),武则天借广东流人事件,诛杀了冼夫人的玄孙冯稳,案情还被无限地扩大,无数流人人头落地,冯冼家族后人被赶得鸡飞狗走,冼夫人食邑成为一片废墟,昔日繁荣的宋康变得荒无人烟。武则天是放心了,他们换来的,是宋康的百年寂寞!宋太祖开宣六年(975),宋朝廷把这块地方划入阳江管辖,称阳江县西境地。敏感的统治者没有去过多触碰它,他们知道那是一个流血的伤口,但地理位置毕竟太重要,他们便在太平驿对面设置了一个叫巡检司的政府机构。巡检司的官员除了办公务,还不忘请人刻了一个警示碑,在巡检司对面路口,警示过往行人:日中从此经过,必须得成群结队,否则会招来不测。可见,当年太平的匪祸有多么的严重!至今,这块见证太平历史的警示碑,还静静地躺在阳西县政府大院的草地里,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真正改变太平历史的,是南宋丞相留正。留正最初步入政坛,当的是阳江县尉,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清源军招讨使,也就是说,留正是个武官,是专门负责讨贼的。当他下到太平调研时,才知道,太平是一个盗匪横行的重灾区,经济落后,人心不稳。得悉这一情况后,留正申请将办公室搬来太平,他的尉舍遗址就是现今的七贤书院。留正住在那里,一方面讨贼,一方面做群众工作。那时候,朝廷的法律很严厉,规定抢劫五两以上银子的就判死刑。太平人读书少,信息闭塞,生活穷困,动不动为点小利益就杀人抢劫。留正为此上书朝廷,讲了太平的特殊情况,要求减轻人民税费负担,得到朝廷允准。然后,他遣人到处树警示牌,告知人们不要轻易犯法。同时,他还倡导教育。经过留正一番苦心经营,太平的乱象终于得到扭转,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在他去世后四十九年,一个叫林革的地方官,提议在太平为留正立祠。留正祠就建在七贤书院西边。祠建好后,太平人朝夕奉香,虔诚纪念这位为他们做了好事的父母官。若干年以后,留正的孙子留元刚闻讯赶来,特自为丞相祠写了篇文章,记录下这件事。
为太平操碎了心的能人不止留正。明嘉靖年间,又一个猛人在太平出现,此人就是当年的两广总督殷正茂。殷正茂为抗击倭寇和海匪,不得不在广东广西两地多年来回奔走,想了很多办法。当他来到太平,一眼就看出这里地势险要,于是上书朝廷,要求建太平城。他的用意,筑太平城,一可作军事防御用,二可繁荣粤西人口,振兴粤西经济。他的奏折来到朝廷,嘉靖发下廷议,一班老臣认为这主意好是好,只是动乱太多,财政收入不够军费开支,要筑一座大城经济较为吃紧。廷议的结果,是采取折衷办法,不筑大城筑小城,专作军事用。城建好了,具东西南北四门,两条主街道,对外称太平城,实际是太平堡。虽然只是小城堡,但殷正茂在巡检时,特别强调,城墙要筑高大,城壕要挖深挖阔。后来事实证明了殷总督的远见卓识,他的提议使太平城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隆庆五年,太平城刚刚建好,一股倭寇34个海匪,突袭神电卫,得手之后,挥师向太平城杀来。殷正茂得悉,派总兵张元勋驰援。两军在太平与儒洞相遇。明军虽在人数上处于弱势,但士气高昂,加上有太平城百姓的支援,最终将敌击溃。明万历二年,倭寇攻陷铜鼓卫,接着攻破双鱼城,往太平杀来。殷正茂授张元勋以计,诱敌于石桥,再将敌分割包围。是役,杀敌近千,救出上千群众。自此之后,倭寇再不敢犯太平,太平一带群众,避过了两次血光之灾。这应该感谢张元勋,没有他们的拼死杀敌,太平必将遭敌蹂躏;而更应该感谢的是殷正茂,没有他的未雨绸缪,指挥若定,战斗也不会那么顺利得到解决。殷正茂以他的雄才大略,在两广频立战功,后来还为此坐上了万历朝兵部尚书的交椅。
殷正茂是值得赞赏的,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别小看区区一太平城,一百年之后,它甚至挽救了一个朝代的安危。清康熙十七年(1668),吴三桂于云南起兵,遣部将马雄率军攻太平。清两广总督全光祖亲自带兵驻太平城,双方于太平城外大战。结果,清军被马雄杀得大败。全光祖率军退入太平城,据险固守。马雄好几次强攻,没有攻下,只得改道退回广西。太平城的固守,挡住了吴三桂军队的战略进攻,为清军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全光祖是幸运的,倘若没有太平城,他的军队只能望风披靡,吴三桂就会形成东西两面夹击之势,不说全光祖性命难保,吴三桂之后逐鹿中原,谁胜谁负还真的很难说。
看到这里,不认识太平的读者一定会以为太平很大、很广袤,要不,怎么与它有交往的几个人都是正部级以上?其实,太平很小,小到一平方米的中国地图都找不到,硬要标上去的话,充其量只有芝麻那么大。它所属的县城面积是一千四百平方公里,城址不过五平方公里,它小小的身躯,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是什么使它变得如此重要?我扳着指头算过:除上述的几位猛人外,来过这里的还有明代的徐渭和汤显祖。清开南王奕劻也曾坐镇这里指挥抗击李积凤,清大学士翁方纲来此题《七贤书院后堂壁》。有趣的是,高州知府戴锡伦慕名太平属的大垌寺,毅然进去披剃当起和尚;由他引来的还有吴川状元林召棠……他们先后来到太平,为太平留下生命中宝贵的一刹那!他们被太平人牢牢地记住。
苏东坡、李德裕、赵鼎、寇准、苏辙、胡诠和秦观,他们七位,都曾经是被当朝贬下来的问题官员,是逐利者所不待见的。太平人却接受了他们,称他们为贤臣,不但为他们建了书院纪念,还世代进行修葺。今天,在七贤书院门口的两边墙上,还供着他们的肖像,肖像的旁边,是小学生一篇篇歌颂七贤的文章。
当清大学士翁方纲大踏步跨进七贤书院,映入他眼帘的是那三十七位明军将士的灵牌,他的血一下子几乎凝固了。他知道,明军将士在战场上是英勇无畏的,他们就是受伤了,也义无反顾,带伤杀敌,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不能让英雄的事迹埋没,于是他顶着清朝统治者那不阴不阳的脸色,大书特书,一气呵成了《七贤书院后堂壁》。
阳江署事杨荫廷对七贤书院是缺乏了解的,当他被同科进士刘子校请进七贤书院时,还一脸的茫然。之后,他在七贤书院听了刘子校的讲述,抑制不住,顺手拿了纸笔,在案上奋笔疾书《百世奋兴》四字,他的用意是鼓舞七贤书院的后来人,以七贤和明烈士为榜样,一代接一代,努力奋斗,为国家多作贡献。
以上这些,我想,这大体就是“贤”的一种具体体现吧!它的内涵就是爱国、为民、节义、诚信。太平人所追求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圣人,而是他们眼中的道义,只有当道义强大起来,太平才会真正太平。他们才能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太平迎来了巨变。在七贤书院的周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楼群延伸到长长的丹江下游。太平现代化的都市面目,远远超出了殷正茂当年的期盼。太平人的富有,中国国力的雄厚,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那么,落在太平建筑群里“贤”的文化、“贤”的精神是否会得以延续?人们拭目以待。时代期望参与太平建设的弄潮儿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拼搏奋发,他们的名字,也将会与太平的先贤们一起,流芳百世。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