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别开生面的诗学探索

——读《绿水源诗话》杂感

2018-11-17 11:59:31 来源:阳江日报

在阳江市作协年会上,我领到了利庆伟先生的《绿水源诗话》(下简称“诗话”)这本诗学专著。回到家翻阅之后,感觉颇为惊喜。因为这本书研究诗歌的角度非常新颖、引用的诗学和文学理论丰富、举例的诗歌文本很多很杂。谈论诗歌的文章和学术专著我也看过一些,但是像这本书这样探讨诗歌的极少。可以说,这本书增长了我的诗歌理论知识,也引发了我对诗歌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总结和评价“诗话”呢?作者在后记中是这样说的:“有人问我,既然出书,因何作诗话类?我说,因为诗话体式自由,无规范的章法体例。虽然,古往今来有很多诗话,然而,本...

追本溯源、别开生面的诗学探索

——读《绿水源诗话》杂感

阳江日报

在阳江市作协年会上,我领到了利庆伟先生的《绿水源诗话》(下简称“诗话”)这本诗学专著。回到家翻阅之后,感觉颇为惊喜。因为这本书研究诗歌的角度非常新颖、引用的诗学和文学理论丰富、举例的诗歌文本很多很杂。谈论诗歌的文章和学术专著我也看过一些,但是像这本书这样探讨诗歌的极少。可以说,这本书增长了我的诗歌理论知识,也引发了我对诗歌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总结和评价“诗话”呢?作者在后记中是这样说的:“有人问我,既然出书,因何作诗话类?我说,因为诗话体式自由,无规范的章法体例。虽然,古往今来有很多诗话,然而,本诗话与众不同:那是把古今中外、新旧体诗交融论述。其中有一部分是借用《易经》相关原理,儒、释、道等诸子相关概念尝试诗歌技法研究。当然,这是一个追求,一个探索性的追求。”再看洪三泰先生的总结:“利庆伟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了生动、形象的诗性解读。据我不完全统计,他引用古今中外著名诗人就有三百多人,对其人其诗的生平、气质和诗的风格以及境界都有颇为精彩的描述。这与众多诗话论者是不同的。”再看看罗锡诗先生在本书序言当中的总结和评价:“《绿水源诗话》以阐述新旧体诗的创作方法为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这方面应该值得肯定。”在参考了以上总结性文字之后,我觉得这本书最主要的特点还可以这样概括:从哲学的层面、方法论的角度解读古今中外的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探讨诗歌写作技巧。因为“诗话”不仅仅谈论到易经、儒释道,还谈到苏格拉底、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况且,《易经》和儒释道本身也可以纳入哲学范畴。

“诗话”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易经》解诗。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上两段话是“百度百科”里对《易经》的总结性评价。正因为《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以我在这篇文章的标题用到了追本溯源这个词。

利庆伟先生显然对易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得象忘言”入诗》中,作者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易学家王弼的易学理论,继而创造性地提出“诗歌在创作过程中,立象以后就不必议论,以象去说明所有的一切”这一诗歌创作方法或原则。接着列举了两个诗歌文本:一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二是台湾现代诗人牧阳子的《夏耘》。通过对两首诗的详细分析,令人信服地印证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说的“得象忘言”和一般人熟知的借景抒情(也就是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易经》解诗,把《易经》和古今中外的诗歌联系起来,这的确是作者的首创。本书起码有十几篇文章是联系《易经》来探讨诗歌写作技法的,在此不一一讨论。

这本“诗话”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选诗多而杂,而解诗则一以贯之。

“诗话”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到现代的朦胧诗(代表人物北岛和顾城),从算命诗到打油诗,从外国古典诗歌到外国现代诗歌……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无所不谈。这充分反映了作者阅读面广、视野开阔、知识渊博。而作者探讨诗歌的角度或方式也是一以贯之的,除了对举例的诗人和诗作作出必要的介绍和解读之外,还有就是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方法论的层面来探讨诗歌。例如:在《矛盾入诗的妙用》中,就用到了“矛盾”这个哲学概念来总结诗歌写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语),“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语),“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让肉体的力量和精神的勇敢成为永恒”(惠特曼)。又如:在《“因果”入诗》中,谈论到佛教的因果业报、道教的《太上感应篇》、袁枚的诗、席勒的诗、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的理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理论、梁南的诗、《易经》六十四卦的因果辩证关系、狄金森的诗、帕斯的诗。

有点遗憾的是,“诗话”中收录了一些极为简短的篇章,如:《“别材别趣”不可大用》《“互体”入诗》《生活淘诗》《意象叠加与现象罗列》等等。这些篇章只有观点与概念,戛然而止,没有举例并展开论述,和其它篇章对比,似乎有一种让读者不够过瘾的感觉。

陈 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