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真实

——辽沈博物馆见闻

2019-08-27 10:07:43 来源:阳江日报

“九·一八”历史纪念碑。沈阳故宫大政殿近观。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汇集和呈现之所,是反映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所经历的或困苦残酷或艰辛辉煌的历史及其成长过程的图解再现,对了解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有最直观的文字及实物展示。因此,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本次借着到辽沈培训的学习之机,有幸在几天内逛了其中最大的4家博物馆,观古思今,深有感触。皇姑屯事件影像。“九·一八”博物馆展品——日军防毒面具。真相毕现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往“九·一八...

寻找历史的真实

——辽沈博物馆见闻

阳江日报

“九·一八”历史纪念碑。

沈阳故宫大政殿近观。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汇集和呈现之所,是反映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所经历的或困苦残酷或艰辛辉煌的历史及其成长过程的图解再现,对了解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有最直观的文字及实物展示。因此,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本次借着到辽沈培训的学习之机,有幸在几天内逛了其中最大的4家博物馆,观古思今,深有感触。

皇姑屯事件影像。

“九·一八”博物馆展品——日军防毒面具。

真相毕现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前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那天,沈阳的天气阳光灿烂,可我的心情却十分压抑。因为听文友说,她之前去过,看了惨不忍睹的图片后回来难受了好些天“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真相的博物馆,一直坚持以“收藏历史记忆、展示历史真相”为己任。

一下车,我就见到一队武警战士站在一座台历状庞然建筑前默哀。这座建筑物就是“九·一八”残历纪念碑!看样子有20米高、30米宽左右,上面白底黑字刻着“1931年 9月18日”字样,还有事变发生的过程记录。博物馆由纪念碑和陈列馆组成,始建于1991年5月,于“九·一八事变”60周年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博物馆被授为“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几乎每天都有各地各部门组织党员来此参观,作为过组织生活的一项内容。

走进918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在偏暗的灯光下观看各类日军奴役中国劳工的文字记录、照片、刑具实物以及部分用蜡像和影像还原的悲惨场景,听着音响发出的各种轰鸣,真有点毛骨悚然。尤其讲解员那声情并茂的控诉式回顾,一一勾起参观者对日本侵华那段历史的沉痛记忆,虽不曾亲历,却想象得到当年百姓受难的惨状以及中国人民抗日联军的艰苦抗争。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此后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制造了一系列灭绝天理人性的惨案和犯下的罪恶行径,真是罄竹难书!沈阳属重灾区,当地百姓被日军野蛮杀戮者不计其数,仅平顶山惨案,就有三千多同胞惨遭屠杀。还有东安事件、血洗老黑沟事件、土龙山大屠杀等,给东北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没齿难忘。更加让人切齿的是731部队所为,简直是惨绝人寰!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2年,日军“731”部队研制生产并用于战场的伤寒、霍乱、赤痢、鼠疫、炭疽等细菌竟达640公斤,试想这六百多公斤的细菌可毒害多少人畜生命?此外,为了掠夺中国东北的丰富资源,诱骗和奴役中国劳工为其开采矿山,多少劳工遭受人间地狱的磨难后而惨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1933年开始,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武装抗日联军陆续在东满、南满、吉东、北满等地区建起游击队伍与日军抗争,并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年抗日的核心力量。在展示的众多抗日将领照片中,我尤其佩服赵一曼和冷云两位军中女杰,赵一曼的事迹早有所闻,而冷云的事迹却是第一次听到,她是抗联五军妇女团指导员,也是八女投江烈士之一。照片上的冷云是那么的漂亮温柔,监牢中的赵一曼蜡像依然掩不住女人的妩媚,看着这些画面,很难将如此柔弱的女子与威武不屈、正气凛然的女中豪杰联系在一起,都是国仇家恨给迫的! 

真如文友说的,走出展厅,那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片和画面还在眼前挥之不去,心情无比压抑。所有记录都是日军侵略行径的铁证,竟然还有人想抵赖,以各种借口歪曲它、篡改它!幸而在“九·一八事变”后,有沈阳基督教青年会的爱国青年巩天民、刘仲明等,在得知国联调查团即将到东北的消息,千方百计搜集日本侵略的罪证,如:通过伪省政府卷宗管理人,于下晚班时偷偷将文卷带出,连夜拍照后于次晨再放回去;冒死拍摄张贴在财政厅门口的日军把持中国财政的布告等,然后将收集的资料翻译成英文,命名为“truth”交给调查团,总算留下一些真相的证据……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也在和平鸽浮雕前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重温入党誓词的仪式。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九·一八事变”虽已过去了88年,但它作为中华民族苦难与耻辱的印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铭刻在心。不忘国耻、勿忘历史,居安思危、砥励奋进才能长治久安。

沈阳故宫大政殿宝座。

沈阳故宫的凤凰楼正门。

集建筑精粹大观的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其实就是清代入关前在沈阳建造的皇家宫苑,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皇宫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有精美的清初建筑100多座500多间,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遗址,属“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世界级宫廷建筑艺术博物馆。

博物院正门封闭,从侧门绕进来,首先吸引眼球的建筑是崇政殿,即俗称的金銮殿。据介绍,金銮殿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掌政的1636年,其建筑设计也格外精致:除了台基、殿阶和石雕栏板是石材之外,整座大殿几乎全是原木结构,殿高足有十几米,且每一块木头都描彩雕花,显得既精致又大气。最精工的地方是殿门廊柱顶部,各有一条形象生动的木雕盘龙,龙头外探,两两相对,龙身和后爪则藏在廊内,既起支撑作用,又有装饰美感,乍看似有神龙自殿内飞出,逼真而充满活力。殿内的雕梁画栋、彩绘天花不用赘言,单说其中的金漆雕龙宝座以及宝座边的屏风、烛台、熏炉、香亭等,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皇者的尊贵。

位于崇政殿北边,故宫里最高的建筑是凤凰楼,凤凰楼建在一个约4米的高台之上,加上楼高有3层,因此“鹤立鸡群”之感。楼体四周同样设有围廊墙道、滴水飞檐,黄色琉璃瓦顶绿剪边是这里建筑的共性,描金画彩是内饰的基本特征,与众不同的是门上悬挂的匾额——“紫气东来”,据说是乾隆帝御笔亲题。此楼是皇太极与皇后读书和小憩的地方,所以称为凤凰楼。

穿过凤凰楼,便是当时所谓的“后宫”了。原以为后宫会是很奢华很宽敞的地方,没想到只有五间朴素的“小”房子!居中的是皇后住的清宁宫,立在东、西、次东、次西的分别是皇太极宠妃居住的关雎、麟趾、衍庆、永福4座配宫,其中永福宫是清世祖福临诞生和幼年居住地。也许是殿宫有别吧,感觉后宫的建筑简单多了,有点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艺术风格也趋向于“庭院”式,内部装饰及设施则承集了汉族和蒙古族的建筑优点,主要是在内次间开门,俗称“口袋房”,除了卧室,还有专门的神堂和宴客厅等。典型特色是房间里的南西北三面都设有火炕,俗称“万字炕”,而且将排烟囱建在屋后,直接从屋后垒起。据说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屋后地面”的建筑特色属满族典范式传统住宅布局。

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当属大政殿,始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据说当初正名为“大衙门”,康熙时期才更名为“大政殿”。大政殿最耀眼的地方也是正门的金龙蟠柱,两条气宇轩昂的雕龙呼之欲出的样子十分可爱;最精工的是殿内宝座及周围的装饰,熏炉、香亭、烛台、花插等精致而不失古朴,还有悬于御座上方的“泰交景运”匾额,字体刚直隽秀,据说也是乾隆帝亲题,意为“随着天地之气相交万物通达,清朝的宏大国运由此产生”。大政殿外观呈八角亭状,殿体均是木质结构,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但那些飞檐斗拱看起来依然气势宏伟,榫卯相接间凸现工之精良,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这是当年皇宫最庄严神圣的地方。

站在殿阶上往前望,一条笔直而宽阔的石板路直通前门,两边整齐分列着十座王亭,据说这些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的办公场所,如此布局也反映出满洲统治的集权制。

沈阳故宫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创建的,虽然占地仅有6万平方米,面积与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根本无可比,但其历史意义及某些建筑的艺术价值不亚于北京故宫。

文/图  黄黎明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