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

​北京胡同活化石
2019-06-11 09:49:09 来源:阳江新闻网

周边:什刹海、后海、景山、北海。

史家胡同

​北京胡同活化石
阳江新闻网

史家胡同博物馆。

文/图 白英

攻 略

交通:公交乘106路、108路、110路、111路、684路、685路在灯市口东下,步行110米即到。地铁乘地铁5号线在灯市口下即到。

美食:推荐品尝风味美食,老北京炸酱面、老北京涮锅、北京烤鸭。

周边:什刹海、后海、景山、北海。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史家胡同是近几年在“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的北京胡同中火起来的一条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不长的胡同里,有无数故事,也有无数名人,几乎每走两步就有一段传奇故事,老北京的魂儿在这条名人辈出的胡同生生不灭。

到史家胡同第一个感触就是古朴,这地方并不难寻,从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来往北走一点便是。幽深的胡同里,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完全没有商业化,除了一两家酒店,都是老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如意雕窗,红漆大门,沧桑石墩,一块砖、一片瓦都能映出当年的辉煌。窄窄的史家胡同,不急不缓地伸展着,老人从胡同里悠悠然走来,不紧不慢的步伐,自在惬意的身形,背后朱门灰瓦,两边院墙斑驳,头顶枝头翠绿,老北京的生活印记和特有的胡同气息弥漫四周。“大明妈,借你一棵白菜”“奶奶,我要吃冰棍”……胡同墙上那些漫画、俚语,透着老北京人的幽默与大气;门口停放着的一辆辆自行车,依旧执着地想留住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已经残破的对联,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时光的飞逝。

精美的四合院。

53号院好园。

700米的长度,700年的光阴。要说史家胡同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从元代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中可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这里还是大清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英国威廉王子专程前来拜访,沿着幽静的胡同漫步而行,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史家胡同虽然仅是北京城无数胡同中的一条,但却声名显赫,在它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有无数历史名人在此居住。从过去的史可法、曹锟、赛金花,到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于光远等,正是这些人,让这座胡同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史家胡同的每一座院落,都如深沉的湖面,看似平静,却有无数的珍藏等待我们打捞。

说起史家胡同,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所著名的小学——史家小学。史家胡同59号,绿树浓荫下,宽阔的大门上是“史家小学”几个大字。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游美学务处专门选派留美学生,原址就是现在的史家小学。和现在场地宽敞的学校比起来,史家小学因位于胡同间隙稍显局促,然而,厚重的历史让这处现在看起来小小的学校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史家胡同文创社。


24号院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24号院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个一进两重的四合院,灰瓦灰墙,配着木制结构大门分别还贴着两张门神,古朴又鲜艳,4根门楣上方悬挂的牌匾是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题写的馆名。史家胡同博物馆原为民国时期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北京三大才女之一凌叔华的祖宅中花园的一部分,是她出嫁时其父送的嫁妆。凌叔华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定声誉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受推崇的画家,她和著名文人陈西滢结婚后,这个院子变成了北京名流汇集的“小姐家的大书房”,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巴金、徐志摩、沈从文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都曾是24号院的常客。

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最先进入的是展厅,主要是讲述了胡同的历史和变迁,其中有一个根据1957年测绘和1959年航拍图制作的史家胡同沙盘,这些青砖灰瓦微缩模型逼真地再现了整条胡同5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还有两个展厅是胡同里的居民捐献的老物件组成的,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五六十年代北京家庭生活场景。最有特色的展厅当属一个小工作间的声音展厅,这个像录音棚一样的封闭小屋子里,将过去胡同里经常出现的声音记录了下来,点击触摸屏,你能听到“警哨”“脚铃”,还能听到老北京商贩的各种吆喝叫卖声。有些声音就像拆迁了的四合院一样已经再无可寻。还好,这些带着温度讲着那个年代故事的声音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随着那些悠长的声音划过耳边,伴着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与收集的故事,不免心潮起伏,或许只有在人文积淀深厚的胡同四合院才有这样的情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