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多名教授到阳江走访座谈,畅谈戴裔煊先生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

赤子丹心躬耕学海报家国
2018-08-31 09:24:03 来源:阳江日报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多名教授到阳江走访座谈,畅谈戴裔煊先生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多名教授到阳江走访座谈,畅谈戴裔煊先生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

赤子丹心躬耕学海报家国
阳江日报

专家学者在雅韶村走访戴裔煊先生故居。

■ 编者按

今年10月,中山大学将举行阳江籍文化名人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并到阳江举行戴裔煊先生学术研讨会。8月27日至28日,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多名专家学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专程来到戴裔煊先生的故乡——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塘客自然村,寻访先生留下的足迹,收集有关先生的资料。

戴裔煊1908年12月28日生于雅韶村塘客自然村,1988年9月12日病逝于广州。先生是我国澳门史研究第一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广州市政协委员等。戴裔煊先生主要专著包括《西方民族学史》《干兰——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宋代钞盐制度研究》《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等,在民族学、经济史、海外交通史以及澳门史与中葡关系史研究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学术研究成果,享有很高的荣誉。

随着时间推移和一些历史事件的解密,戴裔煊先生的学术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戴裔煊先生诞辰90周年、100周年时,中山大学都以出版纪念文集、举办纪念活动等多种方式,缅怀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和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是戴裔煊诞辰110周年,中山大学将在广州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同时组织先生生前的同事和学生以及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阳江举行戴裔煊先生学术研讨会。

为筹备好今年的纪念活动,8月27日,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多名专家学者专程来到戴裔煊先生故乡进行深入走访。28日下午,专家学者应邀来到阳江日报社参观,并就举办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协商,他们表示,戴裔煊先生是阳江文化名人,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希望阳江加大宣传力度,挖掘更多有关先生的成长印记,让先生的精神在家乡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蔡鸿生教授谈恩师戴裔煊——

淡泊学术生涯显示纯正学人的光辉

2004年,在戴裔煊先生的学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蔡鸿生教授主编的《戴裔煊文集》中,蔡鸿生教授撰写的前言,简明扼要,精准明确,是对戴裔煊先生生平和学术成就的极佳介绍,现摘录如下:

戴裔煊教授是一位有多方面建树的历史学家,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过卓越的贡献。他朴学惇谨,既精且博,在平凡、淡泊的学术生涯中,显示出纯正学人的光辉。无论学风还是学问,都足以昭示来者。

戴先生1908年12月28日生于广东阳江,1988年9月12日病逝于广州。自幼力学,工书法,勤记诵,被乡亲誉为“读书种子”。1929年,由中山大学预科升本科历史系,在朱希祖和朱谦之先生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南蛮之史的研究》,取得甲等成绩。

1934年毕业后,在中学任教数年。1940年,再度进中山大学深造,在研究院攻读硕土学位,至1942年毕业。在朱谦之先生指导下撰写的学位论文《宋代钞盐制度研究》,长达40多万字,对宋代盐业的生产和运销,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研究,阐明了钞盐制度起源和演变的的全过程。这部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方面具有开拓性的专著,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新一版,博得海内外学术界的好评。牟润孙先生在《记所见之二十五年来史学著作》一文中,对此书赞扬备至:“作者引用宋代著述二百余种,于宋代售盐给钞制度之实现、沿革、官员、地区,以及此制度对国计民生之关系与影响,无不溯其本源,明其流革。考证至为细微,叙述亦颇能得其体要。治宋史与经济史者,苟不洞悉两宋钞盐制度,则宋代政治与社会上若干问题,均不易得其解释。作者斯编实以钞盐制度为中心,对于环绕此制度诸问题,均有极深刻之探讨。”

抗战期间,戴先生由粤入川,供职于重庆的中山文化教育馆,致力于民族学史和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他广泛搜集中国西南民族的原始文化资料,运用西方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关于僚族的渊源及其文化,关于西南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棉花和棉织技术的传播,等等,都是在艰难岁月中的精心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抗战胜利后,戴先生自渝返穗。1946年至1949年,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兼广东省立法商学院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继续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他后半生倾注心力最多的学术领域,一为中葡关系和澳门史,一为中外关系史。其业绩表现出一位历史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才、学、识、德在研究实践中的统一。

戴裔煊先生是中葡关系和澳门史研究的著名先驱,早在1956 年,就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曾经夫子自道:“我研究澳门史,就是为了证明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完全有权收回澳门。”考虑到《明史》的《佛郎机传》是基本历史文献,戴先生辑录相关的中外记载,博考详辨,补阙订误,澄清了历史认识上的种种混乱。关于澳门历史上所谓“赶走海盗问题,关于葡人入据澳门的年代”问题,均因他的精勤探索而真相大白。

中外关系史尤其是海外交通史的研究,几乎与戴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相始终。他早年已考释过“阿拉伯”名称在中国古籍中的转变,中年之后,又以宋代三佛齐重修广州天庆观碑记为中心,阐述了中世纪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友好交往和贸易关系。同时,还进一步拓展领域,揭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中国铁器和冶铁技术西传的历史。此外,戴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项别开生面的研究,即明代后期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问题。其鲜明的特色,表现在用世界史的通识考察了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社会变迁,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戴裔煊教授是一位纯正的学人,无论教学还是科研,其宗旨一贯是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他重义轻利,爱护后辈,待弟子如子弟。经常告诫学生:“读书人要重视操守,不要采取狭隘的功利主义,知识的价值是不能完全用金钱去衡量的。不要把自己的学问当作商品到处吹嘘、叫卖。学问自有公评。用市侩手法做学问,也许会得意于一时,但终归贻误别人,为害自己。”

戴先生谦虚谨慎,敬重前辈,尽管自已卓有成就,仍称陈寅恪、陈垣两位史学大师为“二陈老师”。他以教授身份,同自己教过的学生坐在一起,认真倾听陈寅恪先生讲授《元白诗笺证稿》。戴先生的学问和人品,深受寅恪先生所器重,获得“后生可畏”的赞语。

戴先生平日寡言笑,少交游,一心扑在学问上。起居简朴,勤于治学而拙于治生。晚年的论著,都是在患高血压的长期病痛中完成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他在精神生产中表现出来的“春蚕”式的劳动,给后学者留下了可贵的激励和鞭策。

● 蔡鸿生简介 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有《罗马晚期奴隶起义》《俄罗斯馆纪事》《尼姑谭》《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仰望陈寅恪》等论著,主编书刊有《历史大观园》《广州与海洋文明》《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撰写的论文、序文和札记近百篇。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章文钦教授:

先生为澳门回归作出重要学术贡献

1978年—1983年我在中山大学读本科期间,就读过许多戴裔煊先生的书,书中翔实丰富的史料、严密的论证以及中外文献结合的鲜明特点,让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十分钦佩。

戴裔煊先生是文化领域的爱国主义者,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尤其是对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是澳门历史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为澳门回归祖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先生在动荡年代,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持之以恒从事学术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定爱国主义立场,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

● 章文钦简介 1999年6月起,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在中山大学戴裔煊、蔡鸿生、姜伯勤诸先生和校外韦庆远、汪熙、梁嘉彬诸先生多年培养下,致力于澳门历史文化、清代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和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史的研究。出版有《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澳门历史文化》《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译著众多。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江滢河教授:

后学者当继承弘扬先生的治学精神

历史学系是中山大学最老最具学术传统的学系,经过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非常重要的史学重镇,涌现出很多受人尊敬的前辈,戴裔煊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中山大学多次以各种方式纪念先生,目的是让后学者充分认识先生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学术价值,继承和弘扬先生的治学精神。

这次到戴先生的故乡寻访,就是希望寻找、挖掘更多与戴先生成长、生活有关的痕迹,希望阳江能够提供更多支持,共同将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办得更好,让戴先生留下的宝贵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 江滢河简介

研究方向为明清中西经济文化关系史、广州口岸史、清代广州外销画研究。代表专著有《广州口岸与南海航线》《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等,发表论文有《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澳门在中日交往中的地位》《澳门与明清政府的关系》《清代广州外销画的形式与题材》等。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张廷茂教授:

先生的研究表现学术爱国主义精神

戴裔煊先生的著作内涵厚重,涉及领域不是非常广,但其往往是涉及学术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我1994年到广东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接触东南沿海的历史、中国对外交往史。在澳门史、中葡关系史等领域研究中,我一直读着戴先生的书走到现在。尤其开展澳门史研究,必须先读戴先生的书。

在很长时间里,中葡关系、澳门史是冷门研究领域。上世纪50年代,在极困难条件下,戴先生竭尽所能搜集到相关中外文献,开展澳门历史研究,为后来中葡谈判、澳门回归提供了重要学术贡献。戴先生做学问功底扎实、心思正,表现出学术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研究成果不会过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开展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研究继承好他的学术成果,还要发掘出他的学术闪光点以继承发扬,改变当下的不良学术风气、克服不良研究习惯,推动今后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好。

● 张廷茂简介

研究方向为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明清时期澳门海上贸易》,论文有《关于16-17世纪初华商在东南亚活动的西方文献》《澳门史葡文史料举要》《清康雍时期远东商业竞争——论澳门与巴达维亚的贸易关系》《“葡人驱逐澳门海盗得澳门说”研究思路的历史演变》等,承担《明清澳门海上贸易与研究》《马士加路也与澳门》等研究课题。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何国强教授:

阳江应给予先生应有的名气和地位

戴裔煊老师是民族学专家,我深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治学方法的启迪。记得10年前,戴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写过两篇关于戴老师的文章,当时很多人还不了解戴先生。希望通过开展纪念活动,挖掘先生的治学方法、人格魅力,探寻先生“这颗珍珠”是怎么磨亮的。

戴老师是广东阳江人,他坚持“在广东研究广东”,同时还研究“非广东”,他在治学上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养料。探求真理是他的追求,他“坐冷板凳”仍坚持治学的态度与现在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形成鲜明对照,与一些人蜻蜓点水式的不扎实治学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戴老师治学无所求、无所欲,通过纪念活动,我们可以用戴老师这面“镜子”来认识自我、回归自我,继承发扬他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吸取这份精神养料。戴先生生前为人低调,不张扬,在中山大学多年的推动下,戴老师在全国学术界的名气和影响不断扩大。作为戴先生的家乡,阳江也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名气和地位。

● 何国强简介 研究领域包括政治人类学、社会与文化理论和区域文化。出版专著有《政治人类学通论(修订版)》《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第一作者)、《政治人类学通论》《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等,编著有《青藏高原东部的丧葬制度研究》(叶远飘)等,译著有《田野调查技术手册》《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等,同时发表众多调查报告、论文和译文。

省社科联原专职副主席林有能:

先生躬耕学问的精神令人由衷敬仰

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采访过戴裔煊先生,当时正值中葡就澳门回归谈判的关键时期。当时戴先生主要谈了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研究澳门,二是澳门的真实历史。戴先生对澳门史专业而严谨的考证研究,为澳门回归祖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戴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躬耕学问的精神令人由衷敬仰。

黄晓峰教授:

在先生精神指引下挖掘更多文化瑰宝

来阳江之前,我在澳门特区政府一家中文版的杂志社任主编,接触到戴裔煊先生许多关于澳门历史文化研究的论著。戴先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克服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种种困难,竭尽所能收集中外文献、史料,对澳门历史文化、中葡关系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深入研究,令人十分感动。戴先生的家乡阳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人才辈出,希望在戴先生的精神指引下,能够挖掘出更多文化瑰宝,培育出更多文化精英。

● 黄晓峰简介 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顾问。

刘月莲教授:

用学术研究抒写不变的爱国情怀

虽然没有与戴裔煊先生见过面,但是对他的感情却很深。上世纪80年代我踏入澳门时,澳门人不懂得听普通话、不懂得简化汉字,当时的澳门远没有今天这么和谐。在我爱人黄晓峰在澳门主办的文化杂志上,我们经常看到戴裔煊先生对澳门历史文化研究的观点,一次次被中外认可,一次次被学术界证实。戴先生不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而是用客观的、冷静的学术研究,来抒写自己不变的爱国情怀。

● 刘月莲简介

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名誉会长。

■ 策划/黄仁兴 ■ 统筹/梁小可 任绍华 ■ 撰文/任绍华 刘文婷 ■ 摄影/谭文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